三、体育的本质

三、体育的本质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一方面这是由于事物处在复杂的联系中,其本质的显现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因人们的认识能力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达到事物更深的本质。正如列宁说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对体育本质的多层次性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本质的逐渐深化的过程。

1.强身健体一一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

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的本质在于强身健体(或增强体质)。怎样区分体育与以健身为目的的身体运动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健身只是体育的初级本质或一方面的本质,或者说是体育的功能而不是全部本质。

事物的作用、功能与事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是事物性质的表现。事物的作用是具体的、局部的、外露的,相对而言的;性质是内部的、全面的,但它又不是在其所发生的作用之外。否则事物性质也就成为无从把握的神秘化的东西了。因此,通过事物的作用去了解其性质,进而去把握根本的性质,便成为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调节情感,这种认识不需要有更多的深入的思考,人们从实践活动经验中即可获得。体育史的资料说明,原始人用“消肿舞”来与潮湿所引起的疾病作斗争,表现了对体育健身作用的初步认识。在古希腊、罗马,体育取得了较为独立、完善的形式,人们对体育作用的认识也更丰富。古希腊的体育思想几乎包含着以后各种体育观点的萌芽,甚至当今关于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的争论当时就已在进行着。在“自由民”中不仅对体育的健身作用认识是清楚、深刻的,而且是努力实行的,成为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近代、现代社会中,人们以更加自觉的态度、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加强、改善自己的体质,从中获得更多的享受,体育在社会中取得了牢固的地位。

问题在于,增强体质,调节感情是否可以看作是体育的本质呢?我们认为,应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它是体育初级的本质,其所以肯定它是体育的本质,是因为通过身体活动以增进健康,是区别于其他身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例如依据这一特征把它与劳动、与午蹈、与杂技等等非近似的身体活动区别开来。无论它的目的、手段和环境各不相同,其认识功能,社会功能,价值评价功能等都互不相同。另一方面,它又只是体育的初级本质,是对体育本质认识的一个阶段。既不能把体育的本质局限于增强体质,这一方面是构成体育的全面本质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从逻辑上讲,任何规定都是有局限的,不全面的,都会把更多的特征排除在外,而这些并非都是次要的。这对于体育这种多功能的社会现象来说是如此。其次,因为“增强体质”还带有感性的、经验的色彩。从马克思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它还更多的是与人的生存需要相联系。迄今为止,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其背景是作为与种种危害人的健康,威胁人的正常发展等等现象的对立物而存在和提出的。从体育在人的发展和解放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看,它还处于基本需要的阶段。其三,“健康”从来也不是体育的唯一作用,甚至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体育也总是与健康、智慧、审美等等联系在一起的。德谟克利特甚至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古希腊罗马哲学》83页)。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比较普遍的。当然不能说以后没有发展,但这种基本认识则是一致的。反之,若把“健康”看作体育的唯一目的,那就说明是用这自古以来的认识限制思维的发展。其四,“健身”不能反映现代体育的状况。现代体育中的竞技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目的主要并不是在促进健康,它甚至有的还损害健康。当其概念与实际发生矛盾时,一些人不是去丰富概念以适应实际,而主张把竞技从体育中“净化出去”,这种观点是违背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原理的。我们认为,全面地了解体育的本质,既不能与增强体质对立起来,也不能等同起来,把它作为构成一个“环节”加以“扬弃”,即站在新的高度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而不是简单抛弃。

2.对人的培养教育一一体育本质的进一步显现

对于体育的本质还有一种比较广泛一致的看法,认为体育的本质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合理的,但它更多的只是反映了近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因而又是不够的。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现象,不同阶段的教育,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都是互不相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建立在原始的生产力水平和原始的公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只在生理基础上进行,因而这时的体育、教育、生产等等浑然一体。体育的教育作用也表现在生产技能的传授,社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是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为基础、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私有制社会,其生产力的性质基本相同,科学技术处于萌芽阶段,生产的发展与科学几乎无关。科学技术被当作雕虫小技,甚至异端邪说加以扼杀。它最注重的是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的是通过各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子弟传授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术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使其通过这一过程所培养的只是“文士”,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就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武士”的培养,则主要由体育承担,体育与军事、战争直接结合。战争所必须的拚搏技击的技能日臻系统完善;通过身体活动培养肉搏拚杀的心理素质与道德规范成为注意的中心。这时的体育,其本质特征是军事,教育的性质是潜存于军事之中,或者说是军事教育亦可。到使用机器的大生产社会,机器代替手工工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第二次分离,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导致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人的独立性代替了古代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直接统治转变成通过物对人实行间接统治。随着知识的升值,教育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育首先与教育结合,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本质逐渐“生成”。体育的教育功能虽然早已存在,但其教育功能还未上升为本质属性,尤如量的区别转化为质的区别一样,过去作为萌芽而存在的东西,在近代、现代却成为特殊的标志。体育离了教育不能存在,教育离开体育就成为片面的、残缺不全的教育。因此体育的教育性质也成为体育本质发展的一个阶段。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观点来看,体育的教育本质应比“强身健体”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但它毕竟还不能概括体育的全部本质。它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但它又只是构成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3.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体育本质更深层次的表现

教育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尽管是各不相同,但是要培养出尽可合乎理想的、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则是各时期教育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因此,各时代教育的自觉指导原则总是全面发展,而决不会只是某一方面的追求。至于这种全面性的内涵及其实现的程度又总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的。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体育,这是必然的。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中包含有体育,主张进行读、写、绘画、音乐、体操教育;中国古代的“六艺”中有体育的内容,甚至在中世纪禁欲主义盛行之下的“骑士”教育中仍然包含着体育。没有体育就不能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全面发展思想实际上早已存在,并实际地起着指导作用,但是明确地自觉地提出这个概念,并在社会上充分表现出力量,则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全面发展范畴“只有在最发达社会状态下才表现出它的充分的力量”(《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05页)。

“全面发展”的对立面是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首先是作为克服社会现实中人的畸形化、片面化的对策而提出的。资本主义制度曾经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但同时人类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异化”。像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为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却给劳动者产生了愚钝、痴呆”。(《手稿》4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对工人及其后代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的关心,也在自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纲领中,特别强调了体育。这时的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还是被动、防御性的,西方有的学者称为“补偿”是比较合理的。

尽管作为全面发展组成部分的体育其着眼点与“增强体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它毕竟是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提出的,因而获得新内容。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自觉了,理论基础更加牢固,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但又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社会,形成体育相对独立的特殊的发展规律,真正的体育发展史开始了。“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仅是教育原则,而是社会理想,历史上的全面发展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前史,体育的本质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历史上“全面发展”思想(准明地说应该叫做“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概括地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为基础而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其次,这是他们对分工和个人片面、畸形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和个人全面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再次,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崇高的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环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这五个层次中,体育都有它充分的用武之地。在这个系列中,体育所提供的健康身体,只是这些主体所要求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所要求的健康入格。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精神早在本世纪初期,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提出过“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的问题。究竟应该从那里去找体育的位置,应该把体育放在什么位置才是科学的?从今天来说,应该在为实现崇高理想的奋斗过程中,去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无疑,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实现、理想完全变成现实当然是在遥远的未来。但是既然是科学理论,而不是幻想,那么就不应该与现实截然分开。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选集》4卷239—240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应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的人的发展都是对未来的不全面(应该着重强调的是,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指个人而言)和对过去不全面的超越,即相对的全面的统一。每一个实际的进步超越都是达到理想的一个阶梯。离开理想和现实的对立统一来看待今天的体育,也就离开了辩证法。

4.体育最根本的质的特征

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它具有许许多多的属性、性质和方面以及同整个外界的相互关系和‘中介’。这许多性质及方面究竟那一方面或几方面首先成熟起来,成为事物的本质,这是由具体条件,历史地形成的。体育也是这样,它的本质是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但它也是可以认识的。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最根本的质的特征在于:它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通过各种社会作用,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是贯串于体育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是一切体育活动应该蕴含的精髓。

创造性是唯有人才具有的本质特征,因为人是唯一的不满足于现存状况,知道自己有缺陷、不完善,但是又偏要去克服缺陷、追求完美的动物。因此,“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列宁全集》38卷229页)。人首先把自己的力量指向身外的自然(包括社会),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人化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逐渐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克服自己的缺陷,改造、完善、优化自身,追求自身的完美。这个矛盾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解决的。前一个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是体育创造性活动的“舞台”,离开这个“舞台”,不能够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后一方面则是体育的物质主体,即人的自身。人的发育和成熟过程相对于自然进化来说,也是一个自觉的对自身进行再塑造的过程。体育的创造性特点,也就是通过运动实践对自己的再塑造,通过锻炼,获得新的价值,达到新的境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顾拜旦的《体育颂》实际就是他的体育观。他称颂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是使人“容光换发的使者”,应把“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是“培养人类的沃土”,他把体育与人生价值、个人成长、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美好理想联系起来,赋予体育以极为丰富的内涵。如果对体育的巨大创造性精神没有深刻的把握,是不可能形成他进步的体育观的。

这里讲的“自由”是哲学概念,是指对必然(规律)的认识而言。此外,从哲学人类学的意义看,创造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人所从事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活动。创造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发挥,纯粹的重复是难以成立的。肯定体育的创造性,决不是无原则的拔高。如果以为创造性只存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那是片面的。创造、创新同样是体育的灵魂。特别是在竞技运动,更是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度表现,只是创造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而已。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占有现成事物和创造单靠自然本身不能产生出的东西,这些都是创造;事物中存在多种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或创设某些条件改变、影响其发展趋势,这本身也就是创造。如利用现成的水力资源发电,把原料材料制造成产品,一本小说的完成,等等,这都包含着对规律的认识,物质条件、精神财富的利用组合、对象特性的认识等。体育无论从那种含义来说,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且是属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对象和自身的更高层次的文化改造。

体育的这种创造性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为基础。这里既要对自然规律的自觉,也要有对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自觉;还要有对自身需求目的的自觉,对体育特殊规律从理论和实化的结合上的深刻把握等。体育是提倡勇猛、顽强、拼搏精神的。

特别是在当代竞技运动中,更是智慧的竞赛,科学的竞赛,没有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者的立足之地,“危机感”成为鞭策体育主体不断创新奋进的动力。体育提倡勇敢、顽强、拚搏,但这决“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式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体育颂》);是智慧与勇敢的结合,科学精神与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的结合。有人说体育是属于强者的运动,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运动,若没有高度的自觉、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韧性,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体育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它与自然的特殊价值关系上,开辟出一个特殊的价值领域。通常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主要注意的是从中取得生活资料,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使其服从人的需要,献出各种宝藏。体育对自然的征服则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另一方面,他把自然,特别是那些严峻恶劣的自然,变成勇敢者(黑格尔称之谓知道如何表现自身的火炬高举者)施展才智、勇敢的“午台”。尽管自然面貌依旧,但它与人类的关系改变了。试设想,那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攀登悬崖绝壁到达人类很难生存的顶峰,难道不是人类涌现出来的“火炬高举者”吗!?

体育的精神就是平等自由。人的自由是由于人有自觉意识和行动的能动性所决定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一方面是对自身需要和外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主体对于自身应该和可能通过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去克服这些障碍以实现预定目的自觉;前者是意志的自由,后者是实践的自由。因此,自由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任性”。自由的一般含义是对人的外部和内部束缚状态的摆脱、克服,是对这些障碍的否定、超越。它是人的一种解放,人的创造性的实现。马克思在讲到劳动的自由本质时说:“劳动的尺度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这个目的而必然由劳动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个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是自我的实现,主体的物化”(《马恩全集》46卷(下)第112页)。由此看来,自由并不是个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在不妨碍他人的条件下,“自我的实现、主体的物化”就是自由的实现。所谓“物化”亦即观念、计划、目的的实现。我们说体育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的活动,也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运动主体对外部各种自然障碍、各种人为设置的人工障碍的克服;对于运动主体内部各种生理、心理障碍局限的否定、超越,这些是体育中的主体的物化、自我的实现,即自由。这种自由也是主体对外界、对自身内部盲目性的克服,既是自己的主宰,又支配对象,也就是实实在在的自由。我国著名棋手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可以说是一个棋手追求现实的自由与解放的生动描述,而该书的序言则是对这种精神的深刻概括。书中写道:“无论一个棋手或任何一个运动员,要夺取桂冠就需要超越自我,比赛时什么杂念都不能有;作为一个棋手,要不断提高,不断突破,也必须超越自我;一个棋手在后起之秀要战胜自己时,同样要超越自我,才能大度地欢迎别人战胜自己;人的一生也正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进步的;就是生死问题,也得有超越自我的精神,才能抱乐观主义的态度”。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更是短促的,可是他在不断地追求、拼搏、超越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实现自由。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体育实践举世闻名、堪称楷模。体育在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有何价值?人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作了精彩的概括。他写道:“体育运动、身体炼锻成了毛泽东不可缺少的生存需要。自青年时代以来,坚持游泳、锻炼,至老不变,不仅自觉地磨炼体力、意志,而且在这种体力和意志的展现中,人生的真谛,审美的快乐,是融为一体了。毛泽东使运动、斗争成了他身心存在的第一需要”。体育精神在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实践中得到了最完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