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政治
体育与政治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从体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上,搞清它们的关系,是了解今天和未来体育社会功能和本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个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反映了该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建立自己的统治与利用国家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全部活动。包括“处理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民族间、国家间的关系等,都属于政治的内容。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家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见《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38页)
什么是体育?体育是人体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主要手段,发掘人体潜力,发展和改善人体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是体育固有特征或目的。
对这二者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体育与政治密不可分,体育与政治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把它看作是可以显示国家的强盛、制度的优越、民族的荣辱,尤其认为竞技体育的政治功利最直接、最有力。特此观点,所以,许多国家把运动员拿金牌作为最大的政治。苏联就有人曾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明证。”有些国家如菲律宾、古巴和南朝鲜等国,在群众体育(包括学校体育)资金匮缺的情况下,仍一味加强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忽视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提高。
另外有许多人认为,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有它自己的特征,他们把体育或竞技体育和比赛仅仅看作可以显示运动员的力量(包括体力、智力和技巧)、表现他的生命活力的最好时机(如是,一些外国运动员在场上才那样兴奋活跃)。水平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充分地表现了已有的自身价值。
我们倾向于两者协调的看法。就体育本身而言,体育尤其是体育技术无国界。某一运动员创造了世界纪录,不仅是该国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人类的光荣和骄傲,它表明和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和超越自己的高度才能。
以上是就体育的自然属然(即本来意义)而言。但体育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的活动,所以,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所谓“社会性”是指:①体育活动是许多人共同的协作活动,具有社会性;②体育现象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才能实现,具有社会性。体育的社会性是一切体育活动都具有的社会属性。一切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和比赛活动(包括在各个范围内进行的)都是社会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因而也必须采取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制度、法规等来承担、执行。因此,体育和政治又不能完全分开。过去什么都讲政治化,在“文革”中达到了顶峰。政治是唯一的,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事事都为政治,打球也简单归结政治,打球赢了就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我们觉得这样太简单化、庸俗化了。但也不能把体育和政治截然分开,我们的体育实际上还是有政治上的功利,国际体育可以被不同的国家利用来实现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为政治服务。通过体育,能让全世界意识到某一国家的存在、某一民族的力量。民主德国花那么大的力量办体育,南朝鲜花那么多钱办亚运会、奥运会就是如此。苏联在1973年派世界上第一流的女子体操队访问美国,按美国人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象这个代表团那样吸引群众招来有利的宣传。”中国女排争夺世界冠军那种“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精神,大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为实现四化而顽强拼搏、奋勇进取的勇气和决心。中日纳木那尼峰联合登山活动是中日两国共同组织的,是两国人民合作的良好成果,体现了两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深厚友谊。有了这种友谊,就可以使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长期友好合作下去,向着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有的华侨受长期反动宣传的影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了解,不认识。认为中国什么都落后,通过第23届奥运会,许多华侨大大改变了看法,感到国家、民族露了脸,扬眉吐气了。所以,要把体育同国家和民族的发达兴旺联系起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当然要靠它的政治,靠它的经济力量,同时也要靠它的民族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经济、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国民体质的提高。因此不能把体育看成仅仅是体育界的事,它也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大事。香港人为什么要拿那么多钱举办女排精英赛?无非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大统一的文化观念有关,表达一种爱国的行动罢了。
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超级大国、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习俗、不同语言的人们纷纷走到一起,聚集在世界竞技场上进行交流、对话、竞争。这个历史现象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需要,反映着历史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