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一、体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1.探讨体育的本质必须联系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本质不是实体,而是事物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互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和基本特征。对一门学科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也就由学科的专门知识问题进入对本学科的哲学反思,即对本学科根本特征的全面把握,为理解本学科的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的所谓本质问题,就成为哲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过渡的中介。这对于哲学价值功能的实现和具体科学知识的深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从体育科学和实践的发展看,也提出了哲学综合的迫切要求。人类体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过程,在当今改革大潮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成果,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观察角度的转换,这也就要求对体育进行再认识,我们进行再认识的基本立足点就是人的发展。

日本学者阿部忍在其《体育哲学》中也强调了哲学观点对体育理论研究的密切关系,认为不同的哲学观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设有“身心关系”专章,从历史和现实,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研究体育中的人和体育的本质问题。实际上,那里讲的身心问题,也就是历史观的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他说:身心统一的根据是“无”,“我所讲的‘无’是关于身心统一问题从精神方面所看到的界限的概念,通俗一些讲,我的‘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精神的代名词”。实际上阿部忍与其论争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岐,但是对人的理解还是在“人是有智慧,有理智的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良好感情的动物”这一点上达到一致。可见,对体育本质的理解与人的本质的理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因此,在我们国内对体育本质的探讨中,不能不涉及人的本质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何认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各人注意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体育的理解也不相同。首先规定人的本质,也是逻辑要求。

2.对现实的人的认识是体育哲学研究的出发点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对体育本质理解的理论基础。但是体育是现实活动中的人的体育。所以体育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就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是体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体育的发展,也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所谓现实的人,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他是有生命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他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在他身上有各种秉赋、能力和各种情欲,以及各种需要。但是这种自然属性是被社会化了的,即它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性,与动物属性又是不能等同的。第二,他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体育运动的主体当然参与了社会的创造,但他首先是由社会所塑造出来的。他的活动方式、人格等等,尽管会带上个人的、偶然性的影响,有其随意性方面;但在他身上总是会表现出特有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任何人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应该从二者的统一中来理解体育的主体,在研究中又有主次的区别,而不存在单一性的体育主体;第三,他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体育活动中的个体,他的活动和能力,个人的需要和享受,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以一定的群体的发展为背景的。所谓群体是指与个人相对应的团体、集体、民族等等的总称。体育运动是十分重视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与社会性、群体性是一致的,是在社会中产生,并且只有通过社会群体才能实现。马克思特别强调地反对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的观点,他既反对把社会抽象化,也反对把个人孤立化。认为“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的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也是类的生活的较为特殊的表现或者较为一般的表现,而类的生活必然也是较为特殊的个人生活或者较为一般的个人生活”。(《手稿》,76页)群体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相互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大而言之与国家民族,小而言之与一定的团体、集体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的内在联系,远远超出体育运动的范围,产生独特的“体育文化效应”,历来如此。体育主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个体与群体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都共同受社会总的规律的支配,只是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统一的途径、形式不同而已。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可以着重研究某一方面,但是仅仅持某一方面都不能成为科学认识体育的出发点,只有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成为理解体育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