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利于体育现代化和人的发展的因素

二、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利于体育现代化和人的发展的因素

文化是历史的存在,没有优劣之别,不同时代对某种特定文化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体育现代化和人的发展有其消极因素。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宰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影响而且产生了各种社会意识,体育观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对体育的消极影响。

1、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抑制了体育中人的主体意识

前文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是道德化的。汤一介先生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只是把人放在一种相对立的、统治与服从的社会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作为特殊地位的“人”的责任,而忽视了人应有的权利。”“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表面上看是强调人的主体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但实际上这种主体性只是在规定了的“五伦关系”(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引者注)下的主体性;自觉性是在没有认识自己独立人格下的虚假的自觉性;只是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才有主动性。”(汤一介:《论中国传统文化》序言)。所以说,它在总体精神上还是否定了自我,这与体育中要求的充分表现自我能力,展示自我力量的竞技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对学生共性发展规定得较多,而对个性的发展则较少规定。我国运动员可以出于政治和友谊的需要放弃冠军,放弃金牌,自我价值是在集体利益中才是有意义的,这在西方体坛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2、老庄的“无为”思想和集权制下的小农思想否定了体育的根本精神——竞争性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上一直是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中国农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也给中国当代体育带来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思想最典型的就是重平均主义、服从性、忍耐性、保守性、嫉妒性等,这些基本特征均与体育竞技格格不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道不争而喜胜”的儒释道思想形成的民族深层意识,抑制了人的求胜和竞争心理,把体育变成一种娱乐性,技艺性的表演。

3、“重义轻利”的行为准则使体育失去了独立性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之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否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把伦理原则和人们的物质利益对立起来,着重体育的政治、伦理价值,而忽视之体育的健身、强身的实用价值。士大夫和上层阶级的人士,均以修德善性为第一要务,礼教之风使人不敢将肌肤露于衣外,束缚了人的身体活动。古代以体育为业者丧失了独立人格,伦落为街头卖艺者。中国传统的利义现一直影响到今世,体育职业化的巨大阻力不能不说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影响。当今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如此紧密也是传统文化“重义”的消极影响之一。政治要求过分的干预体育,把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使体育的自身目的反倒潜隐到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