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是机器”的人体观

二、近代“人是机器”的人体观

1.“人是机器”人体观形成的条件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9页)作为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古代“小宇宙”人体观,它只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一定的自然观及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体的粗浅认识了。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人体认识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已进入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这个时期,“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而且只有刚体力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于是人们往往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人是机器”的机械论人体观。这种人体观具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它是人类对人体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相对于“小宇宙”人体观是一个历史进步。

2.“人是机器”人体观的内容和特点

“人是机器”人体观的基本特点是:把人体比作一架机器,把人的各个器官比作机器中的另件。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体是服从于机械规律的物体。他把心脏比作“弹簧”,骨骼比作“杠杆”,神经和关节比作机器转动“路线和齿轮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生命体是一架精密的机器”,“动物是机器”。法国另一位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更进一步地提出并论证了“人是机器”的观点。他说人是“一架直立行走的机器”,“聪明的机器”。由于当时钟表工业已经出现,于是拉美特利又把人体比作钟表。他说:“我完全没有弄错,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是一架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第56页)

3.“人是机器”人体观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人是机器”人体观,概括了十七、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对人体的认识,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以解剖和实验为基础的阶段,是人体科学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这种人体观,对近代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的知识进行了哲学概括,使人们对人体的认识,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实验的基础之上,这对以后进一步认识人体运动器官系统和体育运动训练的方法是有指导作用的;第二,由于这种人体观,运用机械力学观点考察人体运动,把人体看成是服从机械运动规律的物体,这对引导人们从机械运动的角度去探索体育运动规律,以及后来对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研究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掷技术动作,球类运动中的足球射门、篮球投篮、排球扣球等技术动作,就其外部形式来看都是人体机械运动的表现形式,都有力的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人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杠杆系统,骨骼是人体支撑和运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运动中起着杠杆作用。因此,这种机械论的人体观对指导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研究体育运动的各种复杂动作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诚然,由于这种人体观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把人体等同于机器,把整个人体运动看成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而看不到人体杠杆不同于机械杠杆的特点,也看不到人体作机械运动时与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孤立、片面观点对体育运动也产生过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