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与体育的特点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与体育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确认中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生产力状况是:“十亿农民在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性,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体育的特征。

1.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带来经济基础的薄弱,所以,以经济普遍发展为前提的群众体育不会在短期内赶上世界体育发达国家。旧的传统观念以为体育只有学校体育,这是错误的。体育是全民性的,把十亿人的体育搞上去,把全民族体育办得很好,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大多数人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

2.竞技体育大量项目或整个上说,由于不能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体育发达国家比较,还会有相当大的差距,但集中一部分资金于少数人,少数或个别项目居世界前列是办得到的。

3.由于体育体制上的不完善,造成了体育组织、行政管理、训练体系不能协调发展。

4.各地区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州、福建等地)与商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项体育事业之间(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差别,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

5.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多样性,决定体育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表现在体育的不同内容差异,出现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竞赛制度或形式、科技体制、经费来源(国家、地区、企业、侨资、外资、合资等多种资金渠道)和管理等差异。

6.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渐向商品化发展,进入商品经济大舞台。现阶段将出现“福利型”与“商业型”体育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商品与非商品并存。

7.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低,生活的改善,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将逐渐成为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自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