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1.关于“未来”的概念
“未来”一词,外延很广,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人的发展的未来,是有一定的时限的。国外学者们比较倾注于对未来50年的研究。他们认为,五十年以后的变化,人们是很难作出具有充分科学根据的说明,最多只是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西方《未来趋势》杂志编辑约瑟夫曾经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未来的五个基本时期:①最近的未来(从现在起一年以内);②近期未来(从现在起1—5年);③中期未来(从现在起5—20年;④长期未来(从现在起20—25年);⑤远期未来(50年以上)。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谈到未来社会的时限时也曾说过:未来的信息社会应当从1956—1957年开始。理由是:①1956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的“白领工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兰领工人”。②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新时代。这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时限,应依各国的情况而确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参考,即在我们科学探讨的视野中所谈到的未来,决不是遥远而不可及的未来。如果我们以未来50年为时限,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预计,到21世纪前半期,就世界范围来看,未来社会将是什么情景,具有那些特征呢?
2.未来社会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给未来社会打上了时代的标记。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大量的超前研究,提出了种种各具特色的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尝试》,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专著《第三次浪潮》,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以及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1982年写的《信息社会》等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学者们尽管对五十年内未来社会的预计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之点。他们都是主要从科学和物质技术的发展方面看未来,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以电脑为核心,电子科技为开路先锋,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化。普遍也认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信息成为社会生产的最主要的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的基本因素。(2)价值不随劳动而增加,而随知识而增加。(3)由信息网、数据库所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以电脑为基础,将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之一。总之,信息化和电脑化将是未来五十年内外社会科技方面的象征和标记。当然,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除了上述的物质文明的状况外,还应包括精神文明的特点,才能作出完整的描述。
为了实现未来社会信息化和电脑化的要求,目前,各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向实现此目标的“三A革命”进军。所谓“三A革命”,即FA(工厂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HA(家庭自动化)。工厂自动化的主要内容是在尖端技术集约型的企业中逐步使用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实现从元件、部件加工、组装、及产品搬运入库等的自动化无人工厂。办公室的自动化主要是指广泛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机,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从单独个人使用的计算、文字处理、数据与文件储存、以及加工、检索机扩大到本单位的信息网络,甚至与社会公用信息网络广泛连结起来。家庭自动化主要是通过电子计算机与通讯相结合,建立防灾、防盗、节能的家用控制系统,以及提供市场情报、健康管理等家庭生活服务系统等。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三A革命”已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展开。办公室自动化率先发展起来,目前正处于高潮时期。工厂自动化已从机械加工业的自动化向其它各行业普及,有的企业甚至已全部采用机器人生产,实现了“无人车间”;也有企业装备了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家庭自动化的革命目前正方兴未艾,1990年后将进入普及阶段。当前正在各国迅速开展的这场电子科技为中心、带动了能源、材料、光导通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对于推进“三A革命”,实现未来社会的信息化要电脑化,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未来社会的这些特点还表明:在人类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的经济活动、生产特征、人的思想状况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带来体育发展的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