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二、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1、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提出与科学基础

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风斯奠定基础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汲取了历史上的先驱者们、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合理部分,克服了他们的不足之后,提出了科学的人的发展的主张。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分工来看人的发展,并且分析了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主观方面的,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他们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一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他们还系统地考察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健康备受摧残的状况,提出了促使人身心得以合理发展的切实方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为人类理想新人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和科学的途径。这种发展观主要有下列内容:

(1)事实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以大量客观事实为根据,并作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寓居伦敦写作《资本论》时,曾专门考察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二百多年间,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工人体力和智力造成的影响。恩格斯也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调查、了解其困苦生活状况。他们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经济资料,以充分事实揭露了剥削制度下的旧式分工造成工人的片面发展,使工人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他们指出:工场手工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以手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每个工人只能从事某种固定的手工操作。日复一日地重复一种简单、刻板的动作的结果,工人原有的能够全面地进行手工劳动的能力逐渐消失,身体的完整性被这种局部的劳动所“肢解”,“分割”。加上过度的劳动负荷,还使工人肢体的某些部分发生变化,身体畸形发展。马克思痛心地指出:“工厂手工业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工场手工业是靠工人的畸形化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资本论》第一卷上,第399页)。总之,在剥削制度下,人的残缺和旧式分工同时进行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人的片面发展达到了极点。

马克思还考察了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给工人体力和智力带来的影响。他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倍消耗了他们的体力和精力,使他们肢体和肌肉运动太少,中枢神经因过度紧张而疲劳。车间的高温环境、污浊的空气、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喧嚣声都严重地损害工人的健康。特别是资本家以廉价雇佣妇女和童工,造成许多少年儿童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智力衰退,过度疲劳甚至夭折。马克思还指出:“无产者的子女从幼年时代就成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简单机器”,“资本主义下的机器生产使儿童和少年所受的折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残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第399,543页)。

近代大工业发展过程中,劳动者身心健康倍受摧残,体力与智力片面发展的大量事实,引起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对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们积极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使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这些事实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客观根据。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则为理论前提的。马恩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机器生产使工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但是,“这不是机器生产本本身的罪过,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资本论》第一卷上,第483页)。他们把人不是看作脱离现实社会环境的抽象的人,而是看作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人来考察的。他们剖析了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属性,特征,人所具有的劳动生产能力;展望了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广阔前景后认为:小生产只能部分地运用人的才能,只有机器大生产方能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生死悠关”的问题提出来。这是因为,大工业生产的革命性,要求不断把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新的行业和产业部门必将出现,从而引起劳动性质的变化和劳动者职能的改变,这就有利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同时,大工业生产还会打破手工劳动狭隘的“操作秘诀”或“家传工艺”,有利于找到各个工种共同的操作因素,使工艺学这门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学问产生,有利于进行综合技术教育。总之,机器大生产的进步性质必然要求社会劳动者具有强健的身体、发达的智力、并能掌握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这就是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以人们的善良愿望或主观意志为根据,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需要将日益迫切。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从人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观点出发,对社会旧式的劳动分工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种狭隘的分工制度会引起人的片面发展,使人“奴隶式地服从分工的限制”。人们可以看到,由于这种分工的单一性与隔离性,还会造成人们实践的单一、隔离现象,使人的认识背景、认识范围及认识内容狭窄片面,相互割裂,以致产生人的认识传统与思维方式的顽固性与单一性,从而影响着人的社会行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只有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为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基本领领。如何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实施领领。其主要思想是:要为人的发展创造合理的社会条件,最终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变革,为人类的解放开辟道路。要竭尽全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旧式的劳动分工状态。要对广大劳动者,尤其是少年儿童施以全面发展的新教育。这种教育既包括了发展智力和提高生产劳动技能的智力教育,也包括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作为实施步骤,在1866年,第一国际于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曾代表临时中央专门给大会写了指示。他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学校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些东西。第三,技术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高得多的水平”。(《临时中央委员会给全体代表的指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第218页)。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第一卷上第530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上述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科学解释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提出了奋斗纲领。它的基本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2、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在现代条件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正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当前,在有关人的发展问题上,有下列几点需要进一步说明:

(1)关于全面发展新人的培养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了深刻的总体上的论证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十月革命后,列宁和斯大林曾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问题作过进一步的阐明。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列宁选集》,第4卷,第205页),列宁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历史地、辩证发展地理解全面发展概念的要求,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一代人来说,他们全面发展的标准,除了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智力与体力充分发展之外,还要求把又红又专列为重要的内容。对此,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问题,提出过纲领性的意见。他指出:青年一代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必须系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要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要勇于在实际斗争中锻炼自己。列宁反复强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351页)。斯大林也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65页),列宁、斯大林的这些思想是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培养又红又专的新人的观点以及他所制定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这些思想都是对马、恩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它概括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和培养的方针——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培养出体脑结合,又红又专的新人。

(2)关于人的发展概念的一般涵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对于人的发展问题,人们往往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去解释。什么是人的发展?普遍认为,就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从自然、社会及自身中争得自由的程度,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它包括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职业结构、智能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道德品格和文明素质的提高等等。总之,人的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它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人的控制能力的发展等。

人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质和量的规定性。要科学地确定某一历史时期中人的发展的标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人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有生理的、心理的、文化方面的因素;从客观方面看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等。要善于从多因素的整体综合中去把握人的发展这一概念的一般涵义。这样才能科学地确定在某一历史阶段中,人的发展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3)关于实现人的合理发展的条件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现代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回答。普遍认为,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创造有利于人发展的客观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变革;而且还要竭尽全力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衡量,其核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还应积极促进社会分工的变革,社会分工也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有两重性质。它既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曾引起人的片面发展。必须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克服它的消极作用。再者,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人的主体能力的加强,即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是促进了人的发展。此外,人的主体发展条件的满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人的主体发展的要求其核心是各种层次的合理需要。如人的智能发展的需要,对安定与民主环境的要求,对全人类利益问题包括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能源、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的逐步解决和满足,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