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陶器画

第二节 陶器与陶器画

陶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陶器上的纹饰和绘画,是中华民族美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考古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物原有性质的一次伟大创举,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彩陶是远古艺术的灿烂篇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所以又有“仰韶文化”之称。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棕黄色或红褐色装饰纹样的陶器。彩陶按照时间先后、造型和纹饰上的不同特点,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主要类型。

图1-3 人面鱼纹卷唇盆 仰韶文化半坡型

图1-4 小口尖底瓶 仰韶文化马家窑型

从原始陶器的造型和纹饰看,处处体现着一种以实用为主的造型法则,并且兼顾了审美因素,同时还具有某种不为现代人所认知的神秘属性。质朴明快、绚丽多彩的仰韶彩陶图案,是原始先民卓越的绘画才能的表现。实用是远古人类在创物制器时首先要考虑的,陶器的造型一般就是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设计制作的。如彩陶中的人面鱼纹卷唇盆(图1-3),非常实用。卷唇的边缘既增加了强度,又方便了使用;稍稍隆起的圆底使盆能平稳地放置在土坑中,现代盆器还沿袭着它的造型。彩陶中还有一类用于汲水和存水的小口尖底瓶(图1-4)。尖底是为了方便固定,瓶有两耳,位置适当,可穿绳,当空瓶投入水中时,由于尖底瓶自身重量偏于上部,所以能自行倾倒以便汲水,装满水后重心下移,自然直立起来,便于提取。至于陶器中的鬲(图1-5)、、鼎等器物,它们在造型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三足,所以美学家李泽厚说:“它的形象并非模拟或写实(动物多四足,鸟类则两足),而是来源于生活实用(如便于烧火)基础上的形式创造。其由三足造型带来的稳定、简洁、刚健(比四足)等形式感和独特形象,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35—36页)特别是鬲和,它们三条肥大而中空的款足非常引人注目,其作用是放在火上烧煮时,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同时,三条款足非常稳定,不仅可以起到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增加容器的容量。

陶器不仅注重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功能。精神功能主要表现在彩陶的装饰上。彩陶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人面鱼纹、鸟纹、蛙纹等,其中以动物纹居多。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狩猎)有关。同时,装饰纹样也是氏族共同体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在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符号而存在的。“图腾”两字是从北美奥日贝人的土语中转化而来的,意思是“他的家族或种族”。原始氏族往往以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已的祖先并加以崇拜,从而形成以某一图腾为信仰的氏族共同体,其身体装饰、日常用具、住所墓地都采用同一图腾符号。因此,我们在看彩陶纹样时,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原始先民的审美创造,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思想去解读这些纹样,而应该把它们放在原始社会这个特定背景下加以考察。这些装饰纹样可能与原始人的巫术礼仪有关,某种纹样可能就是某氏族的图腾。根据考古发现,半坡型彩陶的鱼纹、庙底沟型彩陶的鸟纹、马家窑型彩陶的蛙纹等,分别代表了不同氏族或部落的图腾符号,它们反映了原始先民的一些素朴观念。如鱼纹在彩陶纹样中就很特别,诚如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所说,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连年有“鱼”,绵延不绝。鱼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主要装饰图案之一,有人把它看作是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这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从生活或生存的角度出发,“鱼”是半坡先民们的主要食品之一;其次,鱼腹内多仔,繁殖力极强,因此,有可能被半坡先民进行附会,逐步升华为“图腾”而被广泛描绘。有关鱼纹的描绘,有的写实,有的抽象,表现出原始画家极强的写实功底和丰富的想象与创造能力,代表了那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图1-6)

彩陶纹饰除了动物纹外,还有很多抽象的几何纹,如锯齿纹、漩涡纹、方格纹、圆圈纹、水纹等。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了一件船形彩陶壶(图1-7),属仰韶文化。彩陶壶上绘有方格纹,像渔网,这是原始先民渔猎生活的写照。

图1-5 彩陶鬲 辛店文化

图1-6 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型

图1-7 船形彩陶壶 仰韶文化半坡型

如果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彩陶的色彩可以说是绚烂华丽,但它不是原始先民的刻意追求。彩陶上的红色、黄色与彩陶的原料有关,它的原料就是普通的黄土,其中铁的含量较高,入火烧制后,陶器表面自然带有黄色或红色,而彩绘的原料又是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

因此,我们在探索原始艺术的奥秘时,要有客观而真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尽管原始先民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审美意识,但原始艺术更多的还是具有实用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