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欧洲美术
18世纪的欧洲,可谓风起云涌,许多小国开始独立并陆续走向了改革和复兴的道路。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落后仍是它的主要特点。17世纪中叶,由“丢出窗外事件”引发了30年战争,形成众多邦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荡然无存。小的邦国不敢轻易进行军事演习,生怕一不留神炮弹掉入邻邦而引发战端。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渐强大,它们争雄称霸,成为17至18世纪德意志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俄国由彼得大帝开始进行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扩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民族开始苏醒。俄国的艺术虽然有了小资情调,但并没有形成什么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上的地位也并不显眼。
西班牙的殖民地经济来源逐渐被切断,王位继承战争更加速了国家的衰亡,此后,它将由一个欺负别人的角色变成一个被欺负的弱者。18世纪后期,西班牙虽出现了一个声名显赫的浪漫主义画家—戈雅,但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艺术影响却属于19世纪。
荷兰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海上霸权,然而实力远不及与之隔海相望的英国。英国靠海外殖民地和资产阶级革命而获得了蓬勃发展,但由于缺少民族根基,艺术家主要靠“进口”,所以不可能像意大利那样把欧洲艺术带入一番新的天地。
法国因路易十四的专制好战而盛极一时,为路易十五的花天酒地准备了雄厚的资本,进而衍生出一种宫廷贵族的靡靡之音—罗可可艺术,并迅速影响到欧洲的其他上层艺术。
罗可可艺术起源于路易十五时期的宫廷,因此也被称作“路易十五风格”。它是巴洛克艺术的极端表现形式,以繁琐华丽、精巧细致和各种曲线为主,追求造型的装饰效果,具有一种雅致富贵的气息。
罗可可艺术是纯粹属于上流社会的装饰品与享乐物,因此在欧洲不可能全面普及。这种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室内陈设及各种工艺品之中,对绘画与雕塑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投合新老贵族和太太小姐们的欣赏口味,许多外来的艺术如中国的园林建筑、宅居壁饰以及瓷器、漆器、丝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俗不可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