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样,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而在文学艺术领域普遍存在,在以往任何时代和地区都有过不同形式的发展。“现实主义”一词在广义上所指的是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即客观地去观察现实生活,并客观准确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
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现实主义则是一种要远比创作方法狭小得多的艺术群体和流派,这一流派的艺术家,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他们不是从古书堆里搜寻题材,而是把神话、宗教、寓言和历史题材等排除在外。他们不使用间接的隐喻和神奇的幻想来构思,而是直接到现实中去,把当时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当作主要的表现对象。现实主义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潮流,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现实主义面目都要清晰,并且在作品中具有了更明显的批判性质。
一批受官方学院派排挤的画家,抱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决心以自然为师,先后聚集到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边的一个名为巴比松的村子里。他们继承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18世纪英国风景画的传统,描绘巴比松附近的山川、森林、土地、农舍、小溪和朴素的农民,形成了一个朴素自然的风景画派—巴比松画派,也称作“枫丹白露派”。
柯罗自幼喜爱游历名山大川,先后多次到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地旅行,深受古典主义画风的影响,亦陶醉于威尼斯水乡的浪漫主义情调之中。他常出入枫丹白露森林,与巴比松画家为伍,在自然的描绘和感悟方面与巴比松画家有着共同的原则。由于柯罗阅历丰富,他被巴比松画家看作是思想上的指导者和技术上的权威。
图9-9 戴珍珠的姑娘 法国 柯罗
图9-10 画室 法国 库尔贝
柯罗的《梳妆》、《林妖的舞蹈》、《孟特芳丹的回忆》等风景画朴实、朦胧,带有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戴珍珠的姑娘》(图9-9)、《读书的牧女》等肖像画也风姿独特,体现出单纯之美。
巴比松画派走出画室,描绘丰富精彩的大自然,这对后来印象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实主义真正作为一个崭新的流派或口号,则是从库尔贝开始的。
库尔贝精心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图9-10)被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沙龙画展拒之门外,这使他很不服气。他在沙龙画展的旁边租借场地,把自己十几年来的几十幅作品一并拿出,同期举行了挂牌为“库尔贝现实主义画展”的作品展,以示与沙龙的对抗。这一举动引来了万国博览会的参加者,并得到许多观众的赞赏和拥护,库尔贝由此而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发起人和代表者。
库尔贝1819年生于法国北部的奥尔南,20岁时来到巴黎,早期作品多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后来,他积极参加革命,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由“库尔贝现实主义画展”而名气大增。巴黎公社时,库尔贝担任公社委员、美术部领导人等职务,公社失败后流亡瑞士,1877年客死他乡。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有《奥尔南的葬礼》、《石工》(图9-11)、《画室》、《筛麦女人》、《浴女》等。
米勒出生农民家庭,并在农村度过了少年时代。他18岁开始跟当地画家学画,23岁到巴黎,因经济拮据而为画商画些肖像和艳丽的人体,但他很快就厌倦了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式,并认为画农民生活才是自己的使命。1849年,他举家搬到巴比松村,过起了真正的田园生活,直到1875年逝世。
图9-11 石工 法国 库尔贝
米勒在巴比松创作了大量为人们所熟知的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播种者》(图9-12)、《拾穗者》、《晚钟》、《樵夫》、《牧羊女》(图9-13)等是较著名的代表作品。在表现农民的创作方面,米勒比任何一个画家都彻底,被赞誉为“农民画家”。但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安贫乐命的气质,无法使人看到农民解放的真正前途和方向。在揭露社会不平等现象上,他也逊色于杜米埃。
图9-12 播种者 法国 米勒
图9-13 牧羊女 法国 米勒
图9-14 三等车厢 法国 杜米埃
图9-15 巴尔扎克像 法国 罗丹
杜米埃家境贫寒,12岁起就给人当差,当过书店的学徒等。书店的经历使他很有文化和修养。他早年从事小型石版画创作,只是赚点小钱补贴家用而已。一段时间后,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一些讽刺漫画,并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和优秀的艺术家,具备了革命的气质。后来因《高康大》讽刺了国王菲利普,被处罚金500法郎,判刑6个月,缓期执行。他没有被吓倒,紧接着创作了漫画《洗衣妇》,把政府官员画成正从三色旗上洗掉红色的妇人。于是,判决不再缓期,他被捕入狱。狱中的生活给了他讨论政治的机会,加强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出狱后他画了更多的讽刺漫画,矛头直指那些官僚政客和大资产阶级。
杜米埃的一生创作颇丰,有《高康大》、《洗衣妇》、《立法肚子》、《我们都是正直的人,我们拥抱吧》、《国王的监狱》、《出版自由》等,每个不同时期都有他对社会现实的无情讽刺。此外,他还是一个油画家和雕塑家,在素描和水彩画方面也很有建树。他的《三等车厢》(图9-14)是一幅风俗题材的油画,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劳苦。
罗丹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雕塑家。《青铜时代》是他的成名作,并由此开始接受政府的订件。罗丹穷毕生精力创作了《地狱之门》,其中的《思想者》原本是门楣上的一个主雕像,它成为罗丹最得意的代表作品。纪念性群雕《加莱义民》取材于14世纪英法战争中的一个历史事实,作品中慷慨赴义的6个人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和精神状态,验证了“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论断,体现出罗丹深厚的艺术功力。
罗丹还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的雕像,其中包括用7年时间创作的《巴尔扎克像》(图9-15),罗丹创作态度的严谨可见一斑。《老妓女》是罗丹的又一代表作,干瘪如柴、丑陋不堪的老女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的痛苦人生,让观者情不自禁会产生同情与怜悯。《吻》是罗丹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名作之一。
图9-16 草地上的午餐 法国 马奈
图9-17 圣拉扎尔火车站 法国 马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