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代美术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史称北宋。1127年,“靖康之难”后,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称为南宋。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
与大唐艺术的灿烂感性相比,宋代艺术在审美风格上更多表现为理性之趣和清丽之美。宋代诗歌豪迈、激越的少了,它往往沉入一种理性的趣味(即理趣)之中。代表作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重理趣是宋代诗人的一种审美取向。此风波及宋代绘画。宋人在道释、山水、花鸟中,追求“理”之趣,有人认为此类绘画是“思想之绘画”。(参见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宋代有画院制度,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从画院的画题和选中的作品来看,宋画不以技巧为尚,而以创意为先,以诗入画,有“理”可玩。“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一般画家多描绘岸边泊有一只空船,上立一只鹭鸶或一只乌鸦,以示无人渡也。有一画家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了一个撑渡人(舟人)在船尾酣然入睡,身上横放一笛,显示非无舟人,只无行人耳,以舟人之闲来表现“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的状态,于情于理,略胜一筹。“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寺是“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画面上显然不能出现古寺,有一画家的画面上则是荒山满幅,山间露出幡竿(佛寺的标志物),以示藏也。这比那些画出塔尖或殿堂一角者要高明许多,因为它藏得妙,藏得合情合理。“踏花归去马蹄香。”对此画题,画家各显身手。有一画家懂得“通感”的妙用,他知道“香”在画面上是闻不出来的,嗅觉只有向视觉巧妙转换才有“理趣”,因而他画了数只蝴蝶围绕着马蹄在飞舞。既切中画题,又有趣味,有韵致。
宋代美术虽然缺乏唐代那种深沉宏伟的气魄和昂扬的精神面貌,但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更加多样,画家们更加注重观察生活,塑造的形象更加精细生动。总体而言,宋代在艺术领域的许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画院、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市井生活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