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画
唐代的人物画,在传神写照的绘画美学引导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等。
阎立本(?—673),雍州万年(现陕西临潼)人,以画人物肖像著称,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图5-1)描绘了从两汉到隋朝的13位帝王的肖像(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画家对每一位帝王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精心细致地刻画,不仅刻画出他们各自的容貌特征,而且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或相貌堂堂,或威武英明,或萎靡不振。画家除了整体把握以外,还用一些典型的细节来描绘、透析人物的个性。如通过眼睛(有无神采)、胡须(软硬、疏密)、面部肌肉(粗细、松紧)等细节来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在性格,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如魏文帝(曹丕)的目光有些咄咄逼人;陈后主(陈叔宝)的目光显得无精打采;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胡须很黑很粗,面部肌肉很紧,那种既粗野又干练的形象跃然纸上。
图5-1 历代帝王图(局部)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图5-2)描绘了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历史性场面。整个画面安排妥帖,右边是唐太宗和九个宫女,唐太宗坐在辇上,宫女形态各异。画面左边分立三人,前面是宫中礼官,中间拱手肃立、着细花小衣的就是禄东赞,后面可能是翻译官。这幅画重点刻画了两个人物:唐太宗和禄东赞。唐太宗威严自若,禄东赞精明强干。众所周知,吐蕃使者禄东赞千里迢迢来到长安谒见唐太宗,目的是为松赞干布求婚。唐太宗为了汉藏友好,把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传说唐太宗为了考验禄东赞,给他出了三道难题,若答对了,就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一道题:请你告诉我,天上的星星有多少?禄东赞答道:和皇上的头发丝一样多。第二道题:穿九曲之珠。禄东赞从唐太宗手中接过九曲之珠,找来一只小蚂蚁,把一根丝线黏在蚂蚁的脚上,在珠子的九曲洞口撒上一点糖,蚂蚁嗅到了糖味,便沿着九曲洞爬了过来,九曲之珠就穿成了。第三道题:唐太宗叫文成公主和99个宫女同样打扮,在花园中游玩,让禄东赞一次就要辨认出来。这道题难坏了禄东赞,但他足智多谋,买通了文成公主的奶妈,并了解到了文成公主的体貌特征:她体态丰盈、面如满月,所到之处,常有绿蜂飞绕。禄东赞果然一次就指认成功。唐太宗认为使臣都这么精明能干,松赞干布更是非同小可,就非常愉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尽管这只是传说,但它使那个历史事件平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吴道子(约689—758),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从民间画工到宫廷画师,主要活动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在唐代画坛上地位很高,今天人们称之为“画圣”。他擅画道释人物,亦善画鸟兽、草木、台阁,在长安、洛阳两地创作壁画三百多幅。传世作品有宋摹本《天王送子图》(图5-3),又名《释迦牟尼降生图》,前段描绘了佛降生时紧张而隆重的场面,后段描绘了净饭王抱子(佛)缓缓行进的场面。画家对帝王、后妃、天龙、天王、文臣、武将、婴儿、侍女、怪兽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所用线条起伏有致,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即所谓的“莼线描”。吴道子的线描技巧极高,遒劲奔放、变化丰富,能表现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吴道子用色也自成一家,所谓“浅深晕成”、“敷粉简淡”,被称为“吴装”。他独具特色的佛教画“吴家样”,被视为典范。
反映贵族生活的风俗画在南北朝时即已出现。在唐代,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绘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代表人物是张萱和周。
图5-2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图5-3 天王送子图(局部) 唐 吴道子
图5-4 捣练图(局部) 唐 张萱
图5-5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 周昉
张萱(713—741),为史馆画直,擅画妇女婴儿,所画妇女形象,据说是以朱色晕染耳根为主要特色。《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当时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郊游为题,刻画了一队人马从容出行的热闹场面。整个画面用笔细劲流利,色彩富丽浓重,造型丰满、雍容华贵。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宋人摹本《捣练图》(图5-4),亦能体现其风格。由于张萱的出色画艺,人称其风格为“张家样”。
周(763—804),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人。他出身贵族家庭,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和人物画家,擅画浓丽丰肥的仕女肖像。他笔下的形象“衣裳劲简、色彩柔丽”,所创“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周
的人物画主要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如《杨妃出浴图》、《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簪花仕女图》(图5-5)以宫廷妇女的生活为描绘对象,画中人物体态丰腴、衣着华丽,在庭园中闲步,动作从容优雅,表情祥和安适,人物形象和动态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中唐的人物画家主要有孙位,其代表作是《高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