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雕塑

二、隋唐雕塑

隋唐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营筑陵墓以及制作各种明器等,雕塑艺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学艺术思想的活跃,经济实力的雄厚,与域外交往范围的扩大,雕塑艺术技巧的不断成熟等,都是推动唐代雕塑艺术蓬勃发展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到了晚唐五代,由于佛教遭到统治者的打击,开窟造像之风在中原地区逐渐沉寂下来,而在西南、西北等地则仍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图5-21 飒露紫 唐 陕西礼泉

最能体现唐代陵墓雕刻水平的是位于西安附近的历代帝王的陵墓雕刻,包括献陵、昭陵、乾陵、顺陵等。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由初唐著名建筑家兼画家阎立德设计并主持建造。昭陵的地面建筑当中,前有献殿、朱雀门,右前方有下宫,东西有青龙门和白虎门,后有寝殿、北阙及玄武门。陵园范围之大,陪葬墓之多,都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昭陵雕刻中最具有艺术价值和政治历史意义的纪念性雕刻,是置于北阙左右的六骏浮雕,即赫赫有名的“昭陵六骏”。六骏是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骑过并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六匹战马。为了纪念它们,他命人把它们雕刻下来。六骏分别为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拳毛和飒露紫(图5-21),其中的拳毛和飒露紫两件现藏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都藏在陕西省博物馆。雕刻的匠师通过巍然屹立、款款徐行和腾跃奔驰等不同姿态,不仅出神入化地表现出了六骏各自不同的神情姿态,更重要的是刻画出了它们所共同葆有的雄健俊美和豪迈刚毅的品格。昭陵六骏充分利用了浮雕艺术的表现力,作品的高度并不大,但刀法简洁,线条流畅,结构准确,形象生动,整体上却能给人一种圆雕般的立体感。作者十分注重轮廓的处理以及体面关系的变化,巧妙而纯熟地运用流畅强劲的弧线和犀利挺括的直线,曲直相宜,刚柔相济,于轻微转折跌宕起伏中,体现出了六骏劲健的体质、充沛的活力和不朽的精神。

隋唐时期,建筑寺庙、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的风气盛行。龙门是当时石窟造像的中心,其中尤以奉先寺的石窟造像最为著名。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的南部,其主要造像共九尊,以卢舍那大佛(图5-22)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侍立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着通肩式袍服,两手残破,发髻厚大,作波状纹;面相丰满端丽,鼻梁高挺,眉如新月,那俯视芸芸众生的眼睛,流露出睿智之光;轻轻抿着的口唇,微微翘起的嘴角,在含蓄的微笑中,尽显佛的大慈大悲、安详若定,让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沐浴在一片温煦而崇高的光辉之中。

敦煌莫高窟在唐代又开凿了一大批新的石窟。唐代的石窟造像,在造型和雕塑技法方面更加讲究写实,更加追求恢伟庄严、华丽博大之美,佛的造型丰满圆润、雍容华贵,菩萨面如满月、丰腴妩媚(图5-23),天王身披盔甲、气宇轩昂,力士勇猛神武、出神入化,等等。这与唐代的时代精神和美学精神是相一致的。

隋唐时期既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彩塑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莫高窟现存的490多个洞窟中,唐代洞窟就占210多个,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气魄之雄伟,极一时之盛。莫高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唐代塑像,计有670余尊。由于泥塑在制作工艺上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雕塑更加自由,所以泥制的塑像往往更显细致、自然和生动活泼。

陶俑艺术到了隋唐,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前所未有、后来莫及的巅峰状态。与汉俑的质朴相比,唐俑施釉着彩,更多地表现出富丽多姿的艺术风格,也称“三彩俑”。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唐三彩盛行。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以其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生活气息浓厚而闻名于世。所谓“三彩”,实际上是指多种颜色,主要有红、黄、白、绿、褐、蓝、黑等色,因以黄、绿、褐三色为主,又因创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初唐时期,三彩俑造型简洁生动,釉色朴素;盛唐时期,在丰肥艳丽的审美风尚的影响之下,三彩俑的风格也逐渐变得与绘画上流行的周画风相一致。

图5-22 卢舍那大佛 唐 龙门石窟

图5-23 菩萨像 唐 敦煌莫高窟

唐俑的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各种现实人物、动物、天王力士和神怪之类。人物有文官、妇女、小孩、武士、牵马俑、胡俑、乐舞俑等,贵妇人面部圆胖、体态丰满(图5-24),文官文质彬彬,武士勇猛俊逸,胡俑高鼻深目。动物有狮、骆驼、鸟、马、牛、鸡、鸭等,尤其是三彩马造型丰富(图5-25),或扬蹄飞奔,或徘徊伫立,或引颈嘶鸣,或俯首舔足……三彩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体现了唐代工匠们卓越高超的雕塑技艺。

图5-24 女俑 唐

图5-25 三彩骑马俑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