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沪上绘画
除岭南画派、京津地区的绘画以外,近代画坛上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的沪上绘画也非常活跃。代表人物有黄宾虹、刘海粟、吕凤子、贺天健、吴湖帆、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人。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卒于杭州。他醉心于金石书画,成名于上海,并且在上海居住了30年,1948年移居杭州。他的水墨山水作品,早期大多师法古人,有章法,有来历,风格疏朗淡雅,被称为“白宾虹”;晚年作品不仅师古人,还师造化,讲究墨法的运用,显得“黑、厚、密”,风格浑厚华滋、沉着浓郁。瑞士苏黎世瑞堡藏有他的山水作品《茅亭独坐图》(图10-7),这是画家晚年的作品,用笔豪放自由,着墨一气呵成,画面上的虚实、繁简、疏密、干湿,恰到好处,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画史上有“北齐(白石)南黄(宾虹)”的说法,同时他还是一位学者,对画理、画法、画史颇有研究,著有《黄宾虹画语录》。1955年,黄宾虹去世后,其家人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平生收藏的古今名画1000多件和自己的4000多件作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自号海粟,江苏武进(常州)人。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画。他年仅17岁时就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副校长,后任校长。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并率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裸体模特儿写生,遭到种种非难,被斥为“艺术叛徒”。20世纪30年代,他游历欧洲,受到欧洲艺术的熏陶。他的油画作品,色彩浓艳,对比强烈,笔触奔放,赴欧之前的作品如《前门》,赴欧之后的作品如《威尼斯》等。刘海粟的山水、花鸟作品,很多是在吸取了古代绘画的营养之后而又有所创新,或浓笔焦墨,或浓淡干湿,或墨彩兼施,或泼墨泼彩。他还十分重视写生,并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十上黄山”,留下了不少描绘黄山的作品,如《黄山人字瀑》(图10-8)等。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浙江宁海人。1915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任教于上海美专。他在上海期间,受吴昌硕的影响最大,1928年又受聘到杭州任教。他早期的绘画深受明末清初遗民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的影响,抗战胜利以后,他的奇崛雄悍的绘画风格也形成了,代表作品如《松石图》(图10-9)。由于他传统的功力很深厚,所以在绘画表现上往往能够随机应变,具有创造性。他人物、山水、花鸟皆能,尤精花鸟。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改名爰,字大千,四川内江人。他从小就接受过绘画的训练,后随兄居上海。他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归国后又拜在李瑞清等名师门下。抗战期间,他有幸到甘肃敦煌考察,遍摹唐宋壁画,加上他用功好学,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终成一代绘画大师。他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有大量作品传世,代表作品如《山水》(图10-10)。张大千于1943年创作的《水月观音图》(图10-11),用唐代铁线描的方法来绘观音像,可见唐人绘画对他的影响。
图10-8 黄山人字瀑 近现代 刘海粟
图10-9 松石图 近现代 潘天寿
图10-10 山水 近现代 张大千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江西新余人。1933年赴日留学,1935年学成回国,应徐悲鸿之邀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傅抱石早年特别推崇石涛,故改名“抱石”,有作品《仿石涛山水》、《石涛诗意图》、《大涤草堂图》等。抗战时期,傅抱石的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庐山谣图》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59年,他与画家关山月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作品《江山如此多娇》。除了山水以外,傅抱石的人物画也很有成就,代表作品如他的《九老图》、《湘夫人》(图10-12)等。
图10-11 水月观音图 近现代 张大千
图10-12 湘夫人 近现代 傅抱石
图10-13 奔马图 近现代 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