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雕塑与建筑

第二节 辽金元雕塑与建筑

辽代雕塑作品有天津蓟县独乐寺内的观音、菩萨和金刚塑像,还有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殿佛像。独乐寺内的一座菩萨立像(图7-13),非常精美。菩萨双手合十,上身微微侧转,腰部轻扭,身姿窈窕动人,造型和谐自然,可以代表辽代雕塑艺术的较高水平。

由于金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有节制的扶持政策,金代佛教造像非常可观。如金代的势至菩萨立像(图7-14),造型端庄,色彩艳丽。金代除了佛教造像以外,还有一些砖雕人物。

元代完成统一以后,各民族间的雕塑艺术进一步融合,同时又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的雕塑及其他各种艺术风格,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宗教雕塑在元代雕塑创作中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造像—梵式造像开始兴起。道教在元代也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全国各地修建的道观中有数量众多的神像。

元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保护和支持政策,特别是对喇嘛教予以高度重视,曾尊奉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帝师,诏令他掌管全国佛教。于是,喇嘛教式的庙宇、白塔及各种材料雕塑的佛像,迅速在大都及各地建造起来。所造佛像除过去汉族地区流行的显宗、密宗题材外,还有一些喇嘛教特有的救度佛母、马哈哥喇等,并带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样式。

图7-12 墨梅图(局部) 元 王冕

图7-13 菩萨立像 辽

图7-14 势至菩萨立像 金

元代大都及各地的寺院佛像多已毁坏,仅有极少数保存至今,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觉寺的铜铸涅槃佛像,北京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基座卷门及卷洞内的石浮雕四天王像,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和普贤菩萨等塑像,洛阳白马寺十八罗汉像,甘肃敦煌莫高窟18窟、95窟元代塑像,杭州飞来峰等处的摩崖造像等。(薄松年等:《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在这些造像中,纯粹的梵式造像并不多,一般仍保持着传统的汉式风格,即使是喇嘛教的造像,也多少融进了汉式风格而有所变异。

蒙古贵族没有俑葬习俗,陶俑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汉族官僚墓葬中。元代陶俑较少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大都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如陕西户县出土的元代贺氏墓牵马俑(图7-15)。

辽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就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图7-16),它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塔身呈八角形,建在4米高的台阶之上,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多米;塔外观5层,内有暗室4层,实有9层;木塔中间为大厅,四周为回廊,整体轮廓优美。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而不朽塌,堪称结构与造型有机结合的典范。

图7-15 贺氏墓牵马俑 元

图7-16 应县木塔 辽

图7-17 妙应寺白塔 元

金代建筑现存的主要有山西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和北京郊区永定河上的芦沟桥(又叫卢沟桥,现为清代重新修建)。

元代的宗教建筑非常发达,北京妙应寺白塔(图7-17)就是元代喇嘛教建筑的杰作。它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阿尼哥(1244—1306)主持修建,是按照尼波罗国的佛塔样式来设计和建造的,由顶部相轮、中部塔身和下部塔基组成,高约51米。白色的塔身与黄色的伞盖,在蓝天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