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画

一、人物画

宋代人物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画家有武宗元、李公麟、梁楷、张择端等。在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下,道教壁画创作也非常活跃。

图6-1 朝元仙仗图(局部) 北宋 武宗元

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后更名宗元,字总之,河南白波人。其画师法吴道子,有《朝元仙仗图》(图6-1)传世。《朝元仙仗图》共绘80余人,人物或庄严丰满、或秀丽多姿、或威猛狰狞,各具不同神态。全图构图繁复,场面宏大,人物衣褶稠密,线条转折流动,富有节奏感。图中人物的神态和在风中飘动的幡旗、裙裾、飘带、花枝等达到了完整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擅山水花鸟,尤擅人物、鞍马,继承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个画种,使之独立成科。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图》等作品传世。

《五马图》(图6-2)不仅成功描绘了马的矫健俊美的外形,而且充分表现了马的内在特点。以单线勾勒的外形轮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马的重量感与质感。他画的五个牵马人,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他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强化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也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

梁楷(生卒年不详),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鬼神。师法李公麟,为南宋画院待诏。他的画以“减笔”之法著称,传世有《泼墨仙人图》、《秋柳飞鸦图》、《六祖斫竹图》、《太白行吟图》等,都是用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传神的人物形象。

图6-2 五马图(局部) 北宋 李公麟

图6-3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图6-3)是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是梁楷“减笔”画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人物形象夸张,头额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极具幽默感的沉醉神情令人叫绝。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既开创了水墨写意画的新局面,同时也开启了元明清及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先河。

李嵩(生卒年不详),钱塘(杭州)人,为画院待诏。山水、花鸟、人物皆能。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骷髅幻戏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其表现农村生活风俗的《货郎图》(图6-4),描写了一挑担货郎在乡村被孩童围住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所绘《清明上河图》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卷。

《清明上河图》(图6-5)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兼工带写,设色淡雅,采用全景鸟瞰式构图和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景物的远近、大小、疏密、动静,处理得恰到好处,全图过渡自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人物小如豆粒、大不及寸,但形神毕现、各具情态,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写实技巧。

图6-4 货郎图(局部) 南宋 李嵩

图6-5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 张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