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画东渐
在变法维新运动的鼓动下,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大批青年画家,如李铁夫、李叔同、李毅士、陈师曾、高剑父、高奇峰、陈抱一、吕彦直、关良、陈之佛、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丰子恺、庞薰琹、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傅抱石、吴冠中、董希文等,纷纷出国留学,或留学日本,或留学美国,或留学欧洲。他们积极从事新美术教育和新美术运动,引进和介绍外国美术,把铅笔素描、木炭画、水彩水粉画、油画等带到中国,打破了中国画固有的程式和封闭的体系。这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西画东渐”现象。
近代画坛上的“三重臣”指的是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他们都曾留学欧洲,受欧洲绘画的影响很大,进而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1914年到上海,受到高剑父、高奇峰等人的赏识,并受到康有为的器重。1919年经蔡元培推荐赴法国留学,1927年回到上海,积极致力于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美术,提倡新国画运动。1949年他就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主张绘画要表现现实生活,以他为中心形成的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写实主义绘画的一支重要力量。代表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奔马图》(图10-13)、《愚公移山》(图10-14)等。追随徐悲鸿的画家有蒋兆和、吴作人、吕斯百等人。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3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流民图》,这是一幅反映“中西融合”的佳作。
林风眠(1900—1990),原名风鸣,广东梅县人。18岁赴法国留学,改名为风眠。1925年回国,由蔡元培先生推荐,任北平艺专校长,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院长。林风眠在艺术上是革新派,经过他不断的探索和苦苦的追求,终于在画坛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宁静优雅,他的人物画融合中西,代表作品有《柳堤飞雁》(图10-15)、《巧姑》、《仕女》、《五美图》(图1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