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饪食器
有鼎、鬲、(音演)、簋(音轨)、豆、簠、
等种类。
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为圆体三足双耳的圆鼎,也有方体四足的方鼎,造型由陶鼎演变而来。鼎在古代不仅仅是生活用器,也是一种礼器,是奴隶主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后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兽面乳钉纹方鼎(图2-4),形体端庄,纹饰精美,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鬲是炊粥器。古书《尔雅》记载:“(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足是指袋状足,是空足,这主要是为了扩大器体受热面积,缩短煮食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鬲很盛行,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常常是成组出土。成组的鬲在形制、大小、纹饰、铭文等方面基本相同。
,是一种两用烹饪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盛米,叫甑;下面煮水,叫鬲。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妇好
。
图2-4 兽面乳钉纹方鼎 商代
簋用于盛装煮熟的食物。它的造型最早为碗形圈足,后来才有耳有盖。它在西周时期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以偶数为多。西周早期的簋沿袭商代,中期形制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趋于定型化。西周时期的簋有圈足簋、四耳簋、四足簋、三足簋、方座簋、口簋、大侈口簋等,如1981年在陕西宝鸡纸坊头村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牛兽四耳簋(图2-5)。
图2-5 牛兽四耳簋 西周
图2-6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
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西周的豆,造型是浅盘粗柄,用于盛装调味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等。这个时期的豆大都有盖,盖翻过来可当盘使用,整体造型优美。(图2-6)
,是西周时期新创造的饪食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其形制为体呈椭方,敛口,鼓腹,双耳,圈足,盖可仰置盛物。
簠,是西周时期新创造的饪食器,也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体,如而棱角凸折,壁直而底平坦,足为方圈,盖和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则为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图2-7)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当盖与器相合之后,整体为球体或卵圆形体。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镶嵌几何纹敦(图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