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较隋唐又有显著进步。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体现了这个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生卒年不详),字浩然,河南沁水(济源)人。士大夫出身,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到“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素,进一步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荆浩提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形神兼备。他仅存的传世作品《匡庐图》巨轴(图5-14),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表现了巍峨山峦及山脚下幽居的景象,雄伟壮阔,着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技巧,是一幅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之作。
图5-14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图5-15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人,荆浩的追随者,在画史上与荆浩并称为“荆关”。他擅写关陕一带山水,被称为“关家山水”。写景绘形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代表作品有《秋山晚翠图》和《关山行旅图》,这两幅作品现在都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晚翠图》(图5-15)描绘的是北方深山沟壑在秋天晚暮时的景色,采用“高远”画法,近景清晰明亮,远景模糊沉郁,树木苍郁,风格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同。
董源(?—962),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南唐画家。所画风光,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雄奇峻伟的山水相比,更带有秀润恬美的抒情意趣,更多表现的是江南山水。其传世名作有《夏山图》、《洞天山堂图》、《龙宿郊民图》、《潇湘图》(图5-16)等,或水墨,或淡着色。
巨然,生卒年不详,南唐画家,董源的追随者,他擅画草木茂盛的江南山水。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作品有《秋山问道图》(图5-17)、《万壑松风图》等。他和董源一起被称为“董巨”。
图5-16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图5-17 秋山问道图 五代 巨然
图5-18 写生珍禽图(局部) 五代 黄筌
图5-19 玉堂富贵图 五代 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