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绘画
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初,北方地区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金先灭辽,又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南宋对峙。后来金朝和南宋先后为元人所灭。
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兴起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均向汉人学习,绘画艺术也不例外,画风既近似于宋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武力占据内蒙、东北及华北地区,不断接受汉族文化影响,开始重视图画的教化功能,仿效汉族描绘古帝王及忠臣故事,将绘画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在历次战争中,他们掳掠汉族能工巧匠,建宫立庙、图画历史,艺术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目前所知契丹本民族的画家有胡瓌、耶律倍(李赞华)等。
图7-1 射骑图 辽 李赞华
胡瓌(生卒年不详),契丹人,擅人物鞍马。传世作品《卓歇图》,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契丹贵族及其部下在漠北的游猎生活景象,画法勾勒谨严,风格劲爽。
李赞华(899—936),原名耶律倍,字图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子,受其弟迫害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名李赞华。李赞华通音律,精医药,能作文,尤精绘画,传世作品有《射骑图》(图7-1)等。
金灭北宋之后,将汴京内府所藏大批书画文物掠为己有,并效仿宋制,设立宫廷画院,称“书画局”,设官员掌管画院之事。金有自己的画家,注重吸收汉族画家和民间艺人的艺术技巧。金代画家有王庭筠、武元直、张等。
武元直(生卒年不详),字善夫,进士出身,擅山水,传世作品有《赤壁图》。
张(生卒年不详),金代画家,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他的《文姬归汉图卷》。
元世祖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元蒙统治者崇尚武治,南宋画院制度崩溃了。在元代,很多画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在元代画家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人。元代的科举制度迟迟才得以恢复,他们中很多人失去了进身之阶,内心的苦闷使他们难有热情去描绘美丽的山水景物,他们更多的是描绘野水瘦石枯木、天老地荒的萧寒景象,这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元代画家大多对世事采取消极态度,超然物外,寄情山水,“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倪瓒题),多画幽深寂静的山谷,萧疏空阔的景致,不论是春山、夏水、秋意、冬景,都表现出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萧散淡泊的文人情怀。元代画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当推赵孟和“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赵孟和“元四家”对于自然山水的理解,更多的是从内心出发,借自然山水图景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卧青山,望白云”,千岩万壑“太古静”,成为他们追求的画风。他们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更看重师法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养分,题材也多为山林隐逸。他们或入道,或参禅,有的就隐居在山林之中,以诗酒自娱,以绘画聊抒胸中逸气。其中,赵孟
在元代是非常显赫的画家,实际上,他是元代文人画家的领袖。文人画家在绘画之中讲究文人趣味,他们的山水画,准确来说是“书斋山水”,如赵孟
的《秀石疏林图》、王蒙的《春山读书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吴镇的《渔父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
黄公望,实为元季四家之首,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致,树木参差、村落俨然、渔舟唱晚、亭台翼然,这是元人绘画中师法造化的杰作;王蒙山水,山色苍茫,郁郁秀美,他的《春山读书图》,千崖万壑,树木幽深,意境淡远,画面“密而不塞,满而不闷”;倪瓒山水,笔法简率空疏,意境幽深淡远,他的《渔庄秋霁图》取近景和远景,大胆舍掉中景,使画面极具空灵之美,使人对之能产生一种“无限之思”。与王蒙相比,倪是空疏灵动,王是茂密苍郁;倪以萧疏见出淡泊,王以茂密映出幽深。与黄公望相比,吴镇山水别开生面,黄贵萧散,吴主沉郁。他的代表作《渔父图》,水阔天空,渔舟出没风波里,画境或开阔、或幽深,既有“放歌荡漾芦花风”的快意,又有“一叶随风万里身”的漂泊感。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宋宗室。能诗文,通音律,善书法,擅画山水、鞍马、人物、竹石,工笔、写意、重彩、水墨俱精。《鹊华秋色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于水墨间用青绿着色,追求简率、雅逸和清幽,成功地表现出济南郊外的迷人秋色。《秋郊饮马图》用笔简括,色彩单纯淡雅,风格上有唐人风韵。《秀石疏竹图》(图7-2)以飞白法画石的纹理结构,以篆法画树干,形神俱足,笔精墨妙,是他自己“书画用笔同法”主张的具体体现。
图7-2 秀石疏竹图 元 赵孟
图7-3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5),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人。黄公望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曾长期居住在富春山中,领略江山美景,又对常熟的虞山非常熟悉,经常随身携带纸笔,遇有佳境便当即描摹下来,因此他的山水画便有富春山、虞山的特色。所作《富春山居图》(图7-3),以秀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自杭州至桐庐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这件作品不拘泥于具体景物的刻板描绘,而着重把握富春山水的整体风貌,成功地运用了淡墨皴擦技法,将长披麻皴与短条子皴交互使用,又以水墨涂出影影绰绰的远山遥岸,江中沙滩则用秃笔扫出,山峦陂陀上的苔点有圆、有方、有长、有扁,浓阴密树则施以水墨渲染,疏密有致,出神入化,意趣盎然。此外,黄公望还有《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卷》和《富春大岭图》(图7-4)等作品传世。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士,嘉兴人。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他最爱在山水中点缀渔父钓者,画中渔父并非劳动渔民的真实写照,而是遨游江湖不受世俗羁绊的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寄托。渔父题材的绘画相传起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由于他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就浪迹江湖,以舟为家,自号“烟波钓徒”,曾写下脍炙人口的《渔歌子》,并绘成《渔父图》,以表现自由自在的隐者情怀。吴镇一生画过很多《渔父图》,他笔下的渔父或垂钓、或酣睡、或鼓楫而歌、或停舟闲坐,仪态悠然自得。《洞庭渔隐图》(图7-5)墨色苍润,描绘出湖山之间清寂静幽的气氛。他的作品还有《松泉图》、《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图7-4 富春大岭图 元 黄公望
图7-5 洞庭渔隐图 元 吴镇
图7-6 江亭山色图 元 倪瓒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长期生活于太湖流域,所作山水画也多取材于此,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大都作三段式构图,大片湖水占据主要画幅,近处画坡石和疏林杂树,远山一抹置于画幅的最上端,意境空阔萧索,枯笔淡墨,抒写出其失意和悲哀的感怀。他的画绝少赋色,甚至连印章也不用,也不画人,所谓“天真幽淡”,正是其心境和审美趣味的表露。传世作品有《水竹居图》、《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幽涧寒松图》及一些水墨竹石的画幅。
《水竹居图》属画家早期作品。此画坡石采用细润的披麻皴,淡设色,和他后期的枯笔淡墨风格有很大差异。《六君子图》近处作坡丘树石,中间湖水平静开阔,上部画出远山,为典型的三段式章法。《容膝斋图》表现山野水滨、秋林亭子的清幽境界,笔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江亭山色图》(图7-6)是倪瓒作品的典型风格,树石逸笔草草,构图疏朗空阔,意境淡远。
王蒙(1301—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人,赵孟外孙。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小,通诗文书法,擅画山水,皴法在董、巨基础上加以创造。运笔用墨及写景布势都富有丰富的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并能画人物,功力颇深,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夏山高隐图》等作品传世。
《青卞隐居图》画吴兴西北之卞山,采取立幅全景式构图,层峦叠嶂,草木葱茏,山势富于变化,山腰坳处有庄稼,厅堂中有高士怡然闲坐,山间布置瀑布溪流,细路小径相通,景色清幽恬静,颇能表现隐居情致。
《葛稚川移居图》(图7-7)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东晋葛洪的故事。葛洪,字稚川,好道家神仙导引之术,晚年辞官率全家入广东罗浮山中炼丹,死于山中,传说是成仙而去。此图山峦层叠,景物极为茂密,山脚青溪上架有板桥,葛洪立在桥上正招呼后面行路的家人,他前方的路旁有挑夫坐在地上休息,暗示曾经过长途跋涉。画面中,山树人物皆一笔不苟,山石皴法近小斧劈,以青红色填染树叶,色彩明丽,别具一格。王蒙山水画有多种面目,变化最多,他还擅长画水墨竹石,技巧全面,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绘画功力。
“元四家”山水重视笔墨,讲求风格,作品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怀,并用诗文题跋加以阐述,具有各自的面貌,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阶段。但他们的绘画题材比较单一,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也都是孤寂的、伤感的、淡泊的。
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家除“元四家”外,尚有不少卓有成就者,如曹知白、唐棣、朱德润等。
曹知白(1272—1355)、唐棣(1296—1364)、朱德润(1264—1365)皆士大夫画家,他们的山水画主要师法李成、郭熙,并不同程度地受到赵孟影响。唐棣山水中也常穿插渔人活动,如《雪港捕鱼图》、《霜浦归渔图》等;朱德润的传世作品《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等,也是通过山水表现士大夫悠闲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曹知白为松江富户,和许多江南文士都有密切联系,喜作寒林及雪景,传世作品有《群峰雪霁图》及《溪山泛舟图》(图7-8)等。
元代水墨花鸟和梅竹大为盛行,出现了不少名家。水墨梅竹在宋金时期已有发展,元初有赵孟及李衎诸家的提倡,以梅竹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自然属性比拟士大夫清高的品格,以书法入画,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文人的审美需要。元代后期,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水墨梅竹画家,他们从各自的不同处境出发,以笔墨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图7-7 葛稚川移居图 元 王蒙
图7-8 溪山泛舟图 元 曹知白
钱选(1239—1301),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人。钱选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相当的修养,是宋末元初的“吴兴八俊”之一。他的生活态度是“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追求超然悠闲的隐逸生活。钱选的画具有细致雅洁的风格,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太真上马图》(图7-9)描绘的是唐贵妃杨玉环在宫女侍从的扶持下上马,显得娇贵妩媚,暗示了统治者耽于享乐的生活,抒发了他对世事的感怀。画史多把钱选归为花鸟画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他的《梨花图》。
图7-9 太真上马图 元 钱选
图7-10 四季平安图 元 李衎
图7-11 桃竹锦鸡图 元 王渊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李衎画竹初摹王庭筠,后师法文同,对传统的墨竹技法很有研究,并曾深入到南方竹乡进行观察体味,《四季平安图》(图7-10)是其代表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四清图》,石面皴以长披麻皴,通过线条的浓淡疏密,显示出石体的结构与层次,二石间夹以青竹四竿,石后兰草隐现,四清聚一画,各有物态特征,相映成趣,犹如四君子各具性情,显现出高洁的品德。
王渊(生卒年不详),字若水,号澹轩,杭州人。花鸟、山水、人物皆能,更能作大幅花鸟。但他最有特色的是以水墨白描画法取代黄筌工笔花鸟的富丽设色,显得清雅可人,迎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欣赏趣味。传世作品有《竹石集禽图》、《桃竹锦鸡图》(图7-11)等。他的花鸟画大都置于自然山水环境中,造型精确而生动自然,不施彩色,全用水墨,富有层次,生动传神。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梅花屋主,诸暨人。其墨梅继承扬补之传统,所画梅花千花万蕊,老干新枝,富有生意。代表作《墨梅图》(图7-12),花瓣以水墨晕点,自然而富有变化,又在画卷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以梅花为寄托,表露了不甘与黑暗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
元代人物画与山水花鸟画相比,逊色不少。从业者多为宫廷画师、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工,其中肖像画成就较为突出者首推王绎。王绎(1332—?),字思善,号痴绝生,杭州人。以写像驰名江浙,所作肖像“非唯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气”。传世作品有《杨竹西小像图》,人物面部纯用墨线勾出,眉眼传达人物之个性,显示出深厚的功力。元代后期有杭州人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著称,有《九歌图》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