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鸟画
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后,经五代至两宋,得到迅速发展,南唐徐熙与西蜀黄筌成为写意花鸟与工笔花鸟之祖。入宋后,花鸟画创作高度繁荣,有《宣和画谱》的记载为证。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创作,继承五代传统,重视写生;到了南宋之后,花鸟画的创作技法更加丰富。
图6-13 雪堂客话图 南宋 夏圭
黄居(933—?),字伯鸾,黄筌之子,成都人,五代西蜀画家,后入宋为画院待诏。擅花鸟,承其父法,有《山鹧棘雀图》(图6-14)传世。黄氏父子的画风深得北宋宫廷喜爱,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极大,长时间内成为宋代花鸟画创作的标准。直到崔白的绘画风格形成以后,这种“黄体”的地位才受到影响。
图6-14 山鹧棘雀图 北宋 黄居寀
图6-15 双喜图 北宋 崔白
图6-16 珍禽图 北宋 赵佶
崔白(生卒年不详),字子西,濠梁(今属安徽)人,神宗时画院画家。擅花鸟写生,不打草稿,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中花鸟情态的细致刻画,取得真实生动的艺术效果。他的画构思新巧,画法兼工带写,设色淡雅,风格清秀,画枯荷芦雁等秋冬季节的花鸟尤具特色。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寒雀图》。《双喜图》(图6-15)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两只山喜鹊在鸣叫示警,地上的野兔被它们的叫声惊得转首仰望,画面非常生动,极具活力,不愧为代表作。
赵佶(1082—1135),北宋皇帝宋徽宗,河北涿县人。他的才能表现在书画上面,其书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富贵之气,使中国花鸟画达到全盛时期。在他的倡导下,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两部图书,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文献。他花鸟、人物、山水皆精,尤擅花鸟。作品设色匀净,富丽典雅,笔墨精妙,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传世作品有《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柳鸦芦雁图》、《溪山秋色图》、《珍禽图》等。
《珍禽图》(图6-16)是由海外回流的国宝,画面构图简洁,用笔细挺,线条均匀,梅的枝干、鸟的羽毛和花叶等都工整秀丽,是宋代花鸟画中的珍品。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兴盛的同时,在一些文人士大夫当中兴起一股借绘画抒发性情的“笔墨游戏”之风。这种“笔墨游戏”之作后人称为“文人画”。这个时期的所谓“文人画”,主要就是文人花鸟画,以苏轼、文同、扬无咎、赵孟坚、郑思肖等人为代表。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室先生,又称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他以诗词书画名重于世,平生爱竹画竹,所画墨竹,神采飞扬。现存作品有《墨竹图》(图6-17)等。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著名诗人和豪放派词人,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北宋书坛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苏轼对绘画兴趣颇高,擅长画枯木竹石,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绘画理论方面的建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图6-18)等。
图6-17 墨竹图 北宋 文同
图6-18 古木怪石图 北宋 苏轼
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清江人。善画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野逸;能作白描人物,师法李公麟;亦能书法、诗词。传世作品有《四梅花图》(图6-19)等。
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号彝斋,宋朝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官至朝散大夫,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工诗善书,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等。其中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给人以清逸秀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水仙图卷》、《岁寒三友图》、《墨兰图》(图6-20)等。
图6-19 四梅花图(局部) 南宋 扬无咎
图6-20 墨兰图(局部) 南宋 赵孟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