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与雕塑

第三节 岩画与雕塑

除彩陶绘画以外,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还发现了大量的岩壁绘画作品。

在广西宁明县的石岩壁画中,绘满了各种图像,其中还有赤身裸体的人物形象,他们双臂曲举,或侧或正,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隆隆的鼓声和节奏明快的号子声翩翩起舞。

图1-8 放牧图 新疆昆仑山岩画

此外,在内蒙古阴山、新疆阿尔泰山和昆仑山、宁夏贺兰山、云南沧源等地也都发现了大量的原始岩画。这些作品创作年代不一,地域跨度较大,是我们探索艺术的起源、原始先民的生活以及原始宗教等奥秘的宝贵资料。远古时代岩壁绘画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新疆阿尔泰山的崖刻彩绘《野牛》、云南沧源崖壁朱绘《圆舞图》、内蒙古阿拉善岩画《狩猎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岩画《放牧图》(图1-8)等。

远古时代的雕塑艺术主要分为陶塑和玉石雕塑两种。原始社会的陶塑题材大多是人物和动物形象,但不论是圆雕、浮雕或是器具上的装饰,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1973年,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图1-9),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这件陶瓶瓶口为圆雕人头像,头顶有一个小圆孔,其实用意义不明,可能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有关。人像头部的左、右和后方都垂有堆凸的头发,前额有一排整齐的短发,上刻竖线纹,以示披发的样式。鼻呈蒜头形,鼻翼鼓起,鼻孔雕空。两眼雕成洞孔,显得目光深邃。嘴雕空作微张状。两耳皆有一小穿孔,用来垂系饰物。陶瓶的腹部双耳已残,腹部以上施浅色陶衣,上面以黑彩画三横排大致相同的以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像一个人穿着美丽的花衣裳。

此陶瓶上的人头像采用了堆塑、雕孔、刻线等不同的雕塑手法,五官位置停匀恰当,还能表现出头像的体面区分和转折关系,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以人像雕塑与彩绘相结合的艺术佳作。类似的雕塑作品还有1953年陕西商县出土的带流人头红陶壶和1974年青海乐都县出土的浮雕人物彩陶罐等。

1957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鹰尊(图1-10),此尊为灰黑色,鹰双目瞪视,威严浑厚,栩栩如生。

玉石晶莹温润,是“石之美者”。新石器时代的玉石作品种类繁多,玉钺、玉铲、玉龙、玉鸟、玉猪等玉石雕塑遗存遍及大江南北,且造型生动,手法多样,是中国史前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玉雕多数属祭神用品,并且以琮为主。玉琮(图1-11)是原始先民用来祭天的礼器,其造型通常是内圆外方,代表着天地,纹饰神秘威仪,代表着人神沟通的媒介。

图1-9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图1-10 鹰尊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

图1-11 玉琮 新石器时代

此外,尚有部分玉制兵器或其他小型玉石雕塑,功能也有所不同。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图1-12),属红山文化。这件玉龙造型简洁有力,朴厚之中具有飞动之美。

图1-12 玉龙 红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