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建筑
清代中后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1840年前的清代建筑,主要是因袭明代传统,创新不多,但也有某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比如清代的皇家园林建筑达到了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也异常兴盛,住宅建筑更是丰富多彩。同时,清代官式建筑在明代定型化的基础上,用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颁行了工部《工程做法》一书,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
图9-21 北京四合院鸟瞰图
宫殿建筑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现存的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故宫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住宅建筑 清朝由于疆域广阔,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居住建筑的多种多样。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居住需要,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图9-21),其结构包括前院、外院、内院和后院几个部分。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属对外接待区,主要用做门房、客房、客厅。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最高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内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空间。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布置橱、厕、储藏、仆役住房等。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造技术的发展,做法已相当规范化和成熟化。
园林建筑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清代前期除了利用并扩建明代所遗西苑三海外,从康熙起即在北京西郊兴建畅春园,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其后经雍正、乾隆两朝,又在北京西北郊大事兴建。由于帝王苑囿规模大,又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而各园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辉映(图9-22),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等。
与皇家园林建筑相辉映的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一带为最多。保存至今的以苏州为最多,扬州次之。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小的一亩半亩,大的几十亩。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其设计的确是灌注了一代代园林设计师的才情和智慧。江南一带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江苏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网师园(图9-23)等。
图9-22 颐和园 清
图9-23 苏州网师园 清
宗教建筑 清朝为了搞好与蒙、藏等民族的关系,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仅内蒙地区就有喇嘛庙一千多所,加上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总数更多。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宗教建筑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它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所巨大的佛寺。这所依山而建的高层建筑,表现了藏族工匠的非凡建筑才能和智慧。各地藏传佛教建筑的建造大体都采用平顶房与坡顶房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藏族建筑和汉族建筑相结合的形式。另外,康熙、乾隆两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供蒙、藏等少数民族的贵族官员朝觐之用。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的、单一的程式化建筑样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它们各以其主体建筑的独特形象而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