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国美术

第一节 法国美术

法国资产阶级虽然在富贵、奢华、虚荣的生活追求上与封建贵族心心相印,但他们对政治的追求则更高一筹。这使他们非常乐意接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也使18世纪的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启蒙运动是一场比文艺复兴运动更深刻也更彻底的运动,它将人类从宗教教条、盲目信仰中解救出来。人类自身的聪明才智由此得以充分发挥,理性之光开始照亮世界。第三等级的平民艺术也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18世纪初,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艺术样式部分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但建筑上仍保留着古典主义的庄严与宏大,其艺术特点是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路易十五时期,罗可可风格迅速滋长,室内装饰大量使用黄金、白银等,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各种精巧、细致、繁琐的工艺充斥房间,墙面饰有大型玻璃镜面,无数的玻璃花灯、蜡烛等使整个室内空间光辉灿烂、如梦如幻。巴黎土鲁斯宫的“黄金厅”即是一例。

这种装饰风格后来越发不可收拾,并迅速扩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新老贵族们竞相效仿,各式各样的小型私人住宅迅速兴起,里里外外都用罗可可风格来显示主人的气派和富有,制造舒适享乐的氛围,体现诗情画意的境界。与此同时,广场、剧院、教堂等公共建筑,在保留“伟大样式”的同时,局部也饰以罗可可风格。

图8-1 伏尔泰坐像 法国 乌桐

图8-2 发舟西苔岛 法国 华托

在雕塑方面,罗可可风格也占据统治地位,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有:柯斯弗克斯的《狄安娜》,克罗提翁的《玩狮子狗的女人》,布卡尔东为巴黎格利涅利大街喷泉所作的雕塑,列姆阿的《年轻姑娘胸像》,皮各里的《维纳斯》等。

18世纪的法国雕塑家中,具有古典倾向并富有自然趣味及现实主义特色的主要人物有比加尔、法尔康涅、乌桐等。

法尔康涅是列姆阿的学生,曾当过瓷器厂的总监,设计过许多供室内摆放的瓷器。他前期的作品严重罗可可化,《花神》、《浴女》、《小爱神》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讽喻性。他的《彼得一世骑士像》具有古典主义的庄严气魄,以深刻的内容、含蓄的形象、严谨的构图和简洁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振兴俄国、叱咤风云的伟大统帅的形象。

乌桐的作品不媚俗,所以很难适合贵族男女的口味。他主要的创作对象是当时有名气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当然也有名不见经传但很受他尊敬或同情的劳动人民。代表作品有《伏尔泰坐像》(图8-1)、《布封像》、《莫里哀像》、《格鲁克像》以及《华盛顿像》等。

华托出身贫寒,病魔缠身,早期以画第三等级艺术为乐趣。他因一幅《发舟西苔岛》(图8-2)而一举成名,并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他虽然没有结婚,却一直有一个金发女仆服侍着他,做他的模特,再加上《发舟西苔岛》中那娇艳的人物、神秘的气氛、浪漫的色调,他被称作“风流画家”。当然,这个绰号并没有丝毫的贬义,而恰恰是对他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真正褒奖。

图8-3 喜剧演员 法国 华托

《爱之歌》、《喜剧演员》(图8-3)等作品,虽然被归为罗可可风格,但与罗可可那肉感、繁琐、华丽的风格相比,仍有着显著区别。《不同性格的人》是华托一生中所积累的各种人物的素描写生画,造型准确流畅,表情生动优美。他把这些素描装订成四册,并取名为《不同性格的人》。

图8-4 俯卧在沙发上的裸少女 法国 布歇

图8-5 偷吻 法国 弗拉戈纳尔

布歇虽然曾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教育,但却并没有走学院派的路子。他的作品线条柔弱,形体艳美,以一些风骚琐碎、贫乏空虚之类的内容为题材,迎合了达官显贵们那种情意绵绵、眉来眼去的喜好。代表作品有《俯卧在沙发上的裸少女》(图8-4)、《浴后的狄安娜》、《蓬巴杜夫人》等。

弗拉戈纳尔认真临摹布歇的作品,并继承了他的风格,在艺术表现力、题材及人物的刻画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作品有《洗衣妇》、《秋千》、《偷吻》(图8-5)、《闩》等。

图8-6 购物归来的女佣 法国 夏尔丹

夏尔丹的绘画以静物画和风俗画为主,画面中没有金银饰品和珠光宝气,流露着自然而朴素的情感,这恰恰与罗可可艺术形成对比。他的作品多表现下层人民平凡的劳动、天真无邪的嬉戏,画面环境单纯、形象朴实,倾注了他对这些人的深厚情感。作品有《午餐前的祈祷》、《拿羽毛球的女孩》、《购物归来的女佣》(图8-6)等,展示了一个具有谦卑、友善、勤劳等美德的社会阶层。

格罗兹受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艺术必须对观赏者有教育意义”的口号影响,作品更多地带有道德说教的气味。有《破瓦罐》、《父亲的咒骂》、《被惩罚的儿子》等作品传世。晚年作品逐渐脱离第三等级趣味而呈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他作品中纯真烂漫、稚气悦人的情态很受人们喜爱,因此他也成为了一个受人欢迎的画家。《小鸟死了》(图8-7)是他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