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水画
宋代山水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法纯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形成了一个高峰。北宋前期的李成与范宽,堪称一代大家,为宋代山水画的典范;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画独步画坛;北宋后期又崛起了米芾父子、王希孟、赵伯驹等山水画家。山水画创作的活跃促进了对山水画经验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等重要理论著作。靖康之变后,绘画中心转向南方,自此,山水画由北宋的雄壮浑厚变为空灵俊秀。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其清奇峻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为宋代山水画又创新境。
李成(约919—967),字咸熙,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流连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李成摹写山水,初师关仝,后成一家。常作平远寒林之景,山峦好似“云动”,人称“卷云皴”。用墨精绝,富有微妙的变化。现存传为李成的作品有《寒林骑驴图》、《寒林平野图》、《雪山行旅图》、《读碑窠石图》等。
图6-6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图6-7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图6-8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读碑窠石图》(图6-6)是李成的一幅重要作品,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近景巨石嶙峋、古木苍劲、枝叶稀疏,树间立有一高大石碑,碑前有一老者在读碑文;远景空旷,一派清寒萧索的意境。诚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说:“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
范宽(约950—1026),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善画山水,师法荆浩、李成,别有新意,自成一家。他非常重视写生,在山林烟雨、风月阴霁、千岩万壑中,为山水写照。现存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阁图》、《临流独坐图》等。
《溪山行旅图》(图6-7)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精品之作。作品巨峰巍然、飞瀑流泻、峰峦浑厚、树木葱郁,描绘出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范宽还善画雪景,《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可为代表。《雪山萧寺图》笔力劲健,用墨深厚,尤重骨法,体现出山峦的雄奇厚重。关于山水,元人汤垕在《画鉴》中说道:“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
郭熙(约1023—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主张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更要师法自然,因为自然丰富多彩,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作品有《早春图》、《溪山访友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溪山秋霁图》等。他的作品在宋代就有很高的评价,苏东坡有诗云:“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
《早春图》(图6-8)是郭熙的重要代表作,该画细致而精确地画出了严冬过后春天悄然来临的早春山野景象。画中主峰耸起于高远之处,隐现在晨起的烟霭雾气笼罩下,山坳深处的密林中有楼宇殿阁。画面中还呈现有溪谷远山的平远之景,近景有窠石、松木、流泉、舟子等。整个画面充满勃然生气,既有蓬勃的气势(如云朵般的高山峻岭),又有精微的描写(如山石错落小径幽微)。整幅山水虚实相生,滋润淋漓,使人恍若置身其中,享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种种乐趣。
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林泉高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经典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即“平远、深远、高远”。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山水画创作中处理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
图6-9 天降时雨图 北宋 米芾
北宋的山水画除了雄伟壮丽的全景山水外,还出现了具有文人趣味的米氏云山。米氏云山的创造者为米芾、米友仁父子俩。
米芾(1050—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其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画史称“小米”。父子二人皆以书画出名,画史上称他们为“大米、小米”或“二米”。他们以墨点写山水,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法,对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羁。所画云山烟树,笔墨似出董源,实从行草书法中来。其画水墨淋漓,烟云掩映,树木简略,一派空蒙,这就是“米氏云山”。作品有《云起楼图》、《研山图》、《春山烟霭图》、《春山瑞松图》和《天降时雨图》(图6-9)等。米友仁画山水,如《云山深意图》,墨钩细云,满纸浮动,山势逶迤,林木萧疏,屋宇清旷,风雨云烟。他的画写意味浓,常自题“墨戏”。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大姚村图》等。
米氏云山是宋代文人在山水画上的一大创造。“二米”以前,山水画崇尚精描细写,而米氏父子则以简率的泼墨表现烟山云雨,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面貌。
刘松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门,人称“刘清波”。山水画风受李唐影响,典雅、清丽,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在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中,刘松年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风雪运粮图》,也有歌颂抗金将士的《中兴四将图》。传世作品有《秋窗读书图》、《罗汉图》、《四景山水图》(图6-10)等。
图6-10 四景山水图(夏景) 南宋 刘松年
李唐(约1083—1163),字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曾为北宋画院待诏,后来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人发现,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笔意不凡,画面具有一种壮阔的美感,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村医图》等。
《万壑松风图》(图6-11)取近景,主峰突兀,深壑群松,泉水迂回,山雾迷漫,小径幽幽,画面营造出既壮丽又清幽的境界。山石皴法融合诸家之长,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皴法的巧妙运用是李唐在这幅作品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马远(1164—?),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后居钱塘。擅人物、山水、花禽,尤擅山水。师法李唐但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有新意。马远画山水常取山之一角,以小见大,形不足而意有余,时称“马一角”。他刻画人物也很传神。传世作品有《踏歌图》、《华灯侍宴图》、《晓雪山行图》、《雨中山水图》、《梅石溪凫图》(图6-12)等。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专攻人物,后以山水著称。山水画取法李唐,而风格技法与马远较近。山水构图,善取边角小景,画面留较多空白,有“夏半边”之称。皴法苍劲古朴而简练疏淡,信手而成,气韵生动。画山水雪景,效法范宽。现存作品有《临流赋琴图》、《千岩万壑图》、《山水十二景》、《溪山清远图》、《钱塘观潮图》、《西湖柳艇图》和《雪堂客话图》(图6-13)等。因马远和夏圭的画风很相近,被后人并称为“马夏”。
图6-11 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
图6-12 梅石溪凫图 南宋 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