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朝雕塑

第二节 六朝雕塑

六朝的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的石窟造像和陵墓砖刻上。

六朝的石窟造像是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集中代表,主要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河北的响堂山石窟和南京的栖霞寺石窟等。

图4-8 射猎图 魏晋 甘肃嘉峪关

图4-9 杀猪图 魏晋 甘肃嘉峪关

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是昙曜石窟。昙曜石窟中的本尊如来坐像(图4-10),双目圆睁,炯炯有神,硕大雄伟,摄人心魄,具有一种“静穆的伟大”和“高贵的单纯”。当仰视它的时候,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雄强的崇高之美,能够深深地感悟到佛的博大的慈悲胸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以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造像为代表。宾阳中洞的释迦牟尼佛(图4-11)略显清秀,眼若弯月,鼻翼丰满,嘴角微翘,给人以亲切感。佛像身着褒衣博带的冕服式服装,在华丽背光的映衬下,显得雍容端庄。两壁的菩萨也是瘦身秀面,细长颈脖,神采潇洒飘逸。这种面相清秀、褒衣博带、神采飘逸的造像,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一种表现,也是佛教艺术进一步中国化的征兆。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菩萨立像螺髻像(图4-12),塑于北魏时期,是佛教世俗化的代表作品。两菩萨宽衣博带,螺髻高立,相倚而笑,形象特别生动,真实感特别强。菩萨的身形、衣饰、发髻都是北魏时期的流行样式。它们是佛教美术中的雕塑珍品。

图4-10 本尊如来坐像 南北朝 云冈石窟

图4-11 释迦牟尼佛 北魏 龙门石窟

随着佛教的传播,六朝的石窟造像遍布大江南北。同时,陵墓雕刻,特别是南朝的陵墓雕刻,在六朝艺术史上也独具艺术魅力。

南朝帝王和贵族都对墓葬十分重视,沿袭汉代厚葬之风,在墓前修建神道石柱、墓碑和巨大的石兽(天禄、麒麟、辟邪等)。在江苏的南京、丹阳等地发现了这类石雕30多处。这些石兽的造型,基本上都有些夸张,它们的头部高高昂起,张开大嘴,胸部低伏,臀部抬起,长长的尾巴贴着地面,给人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它们雄视阔步,豪放威严,似乎在恪守它们的“天职”—守护陵墓。在南京的郊外,在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石兽。沧海已变桑田,它们依然站立在风中,站立在一片片的金黄之中……

图4-12 菩萨立像螺髻像 南北朝 麦积山石窟

图4-13 萧景墓石辟邪 南朝

这批石兽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汉代石雕粗线条的雕刻方法,但是它们粗中有细、刚中有柔,既有汉代石雕的力量感,又有南朝艺术的秀美风格。(图4-13)

南朝雕塑中还有一些作品就是画像砖,如南山四皓画像砖、牛车画像砖、鞍马画像砖、吹笙引凤画像砖(图4-14)、横吹画像砖(图4-15)等。在题材内容上,现实生活的气息浓厚了;在艺术技巧上,多用飘逸流畅的线条,进行精雕细刻,画面呈现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明显地褪尽了汉代画像砖的质朴古拙之气,而透射出清秀通脱之风。

图4-14 吹笙引凤画像砖 南朝

图4-15 横吹画像砖 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