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代雕塑

二、宋代雕塑

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佛教雕塑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开窟造像在中原已沉寂下来,但在陕西北部、四川一带仍然进行着。殿堂、庙宇、陵墓前的大型仪卫性雕刻失去了汉唐雕刻雄健奔放的气势,唯有专供人们玩赏的案头摆设和玩具一类小型雕塑得到发展。

陕北石窟规模一般都不太大,但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点。石窟多为殿堂式形制,布置紧凑而严整。主像布置在窟中的神坛上,神坛的屏蔽、石柱及洞壁上大量浮雕着形态各异的佛像、菩萨像等。佛像造型手法洗练;菩萨像姿态活泼优美,显得自在、亲切、平易,具有世俗性和现实性;罗汉的形象也多突出性格的刻画。如延安清凉山、陕西黄陵县万佛洞等。黄陵县万佛洞洞窟甬道及四壁以高浮雕表现成组或单个的佛、菩萨、罗汉及佛传故事等,万佛洞中还塑造了药师佛、西方三圣、十方立佛及千手观音、文殊、普贤、日光、月光等众佛、菩萨,个个神情恬静,衣纹洗练而流畅自如,富有生活气息。

四川境内的宋代石窟造像,有富顺的罗浮洞,广元的钱佛崖,大足县北山、宝顶山的石窟和摩崖,荣县、绵阳的石佛像。其中荣县石佛像高达36米,不仅是四川境内也是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唐代乐山大佛的第二个大型摩崖造像。大足县北山佛湾、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堪称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中有许多现实生活场景,如放牛、养鸡、喂猪、歌舞、饮酒等。其中雕刻有一个养鸡女的形象(图6-23),她刚刚打开鸡笼,一只鸡探头正要爬出笼外,已出笼的两只鸡正争啄一条蚯蚓,养鸡女神情安详温和,具有农家妇女朴素善良的气质。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真实而感人,冲淡了宗教主题的神圣性。

图6-23 养鸡女 南宋 四川大足

图6-24 彩塑侍女像 北宋 太原晋祠

宋代佛教雕塑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罗汉群像的风行。宋代雕塑匠师们通过罗汉群像的塑造,创造了性格鲜明、气质独特和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寺庙中主要不是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受到广大信众的欢迎。如苏州吴县保圣寺的罗汉彩塑像(原有18尊罗汉彩塑,现存9尊)和太原晋祠青莲寺罗汉殿的罗汉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原晋祠中的一些彩塑作品(图6-24),塑像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和现实性,风格趋向纤细华丽。

在帝王、后妃陵墓上安置石雕,汉代就有了;安置大型石雕群,唐代乾陵等就是例证。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陵墓前石雕群(图6-25),保存完好。北宋的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宗被虏死于东北以外,其他都葬于巩县。宋代陵墓雕刻的题材一部分沿袭唐制,一部分有所创新。石雕群布局紧凑,整体感强,但作品缺乏汉唐圆雕所特有的厚重雄健、英武豪迈的艺术感觉。

图6-25 陵墓前石雕群 北宋 河南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