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中期绘画

二、清代中期绘画

清代虽未设画院,但宫廷画较前代繁盛,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康熙年间以焦秉贞、冷枚、唐岱等最负盛名。焦秉贞善人物、山水、花卉,以传统为主参酌西法,讲求明暗和远近,创清代“院体”人物画新风。乾隆年间有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翰、许扬以及西洋画家郎世宁等。郎世宁以西法为主,参用中国古法,创中西合璧画风,对当时宫廷画家影响很大。作品有《八骏图》、《平安春信图》(图9-11)等。

图9-9 陶庵图轴 清 弘仁

图9-10 苍山结茅图 清 髡残

图9-11 平安春信图 清 郎世宁

“扬州八怪”是康乾之际活跃在扬州一带的画家,因不与清政府合作而被正统视为“怪”。“八怪”其实不止八人,而是活动在扬州一带的画家的总称,代表人物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在清代画史上别具一格。金农的梅花,枝干横斜有致,花蕊繁密得体,气韵静逸超脱。黄慎的花鸟逸趣横生,别有一种幽僻之趣。郑燮擅画兰竹,秀逸清劲,随意挥洒,自出机杼。李鱓花鸟色调清雅,极富奇趣。李方膺的花鸟纵横跌宕,以少胜多。王士慎的花鸟曼妙多姿。高翔的花鸟雅洁清淡。罗聘画梅格调奇特,别具匠心。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获罪革职,后长期居扬州卖画为生。擅竹石兰花,尤精墨竹。他作画不拘成法,强调意在笔先,有“胸有成竹”之说。用笔秀劲潇洒,布局疏密有序,诗、书、画结合,文人意趣浓厚。作品有《墨竹图》、《兰竹图》、《双松图》(图9-12)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是“扬州八怪”当中最擅长写意花鸟的画家,代表作品有《年年顺遂图》、《芭蕉萱石图》、《玉兰图》等。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白衣山人等,江苏南通人。擅画松兰竹菊,晚年专攻梅花。有《墨梅图》、《梅花图》、《兰石图》、《潇湘风竹图》(图9-13)等大量作品传世。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先生。擅作山水、花卉、人物,有时还画佛画马。其画梅独具一格,运笔虬劲而有金石气,风格质朴苍劲。传世作品有《梅花竹石图》、《花果册页》(图9-14)等。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塘,又号屏堂,扬州人。幼年喜画,后与石涛结忘年交,绘画亦多受其影响。其画梅风格疏秀,我们从其《梅花图》中可见一斑。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擅画梅花,以繁枝密蕊见长。作品有《梅竹图》、《梅花图》等。

黄慎(1687—1772),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擅人物、山水,亦擅花鸟。求写神不写貌,重写意不写形。作品有《花果册》、《踏雪寻梅图》、《钟馗图》(图9-15)等。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安徽歙县人,后迁居扬州。师法金农,人物、佛像、山水、花卉、梅竹皆能。

(1682—约1762),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爱画疏枝鸟雀,往往是先用简笔勾出枝杈,再用干笔枯墨赋以淡彩,所画花鸟质感极强,代表作品如《鸟鸣秋树图》等。所画人物多为高士、仕女及神仙,也有一些边塞人物,代表作品如《天山积雪图》、《寒驼残雪图》(图9-16)等。《寒驼残雪图》中所画的牵驼旅人、天边孤雁等,让人油然而生一缕淡淡的乡愁。华在绘画的题材和形象上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形式,对清代之后的绘画具有一定影响。

图9-12 双松图 清 郑燮

图9-13 潇湘风竹图 清 李方膺

图9-14 花果册页 清 金农

此外还有高凤翰、闵贞、边寿民、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画史上把他们和“扬州八怪”一起称为“扬州画派”。他们并非都是扬州人,但都长期活动在扬州,由于在生活阅历、艺术趣味、艺术风格上非常相近,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的花鸟、竹石等,显然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摹,而是他们性情的流露、人格的象征、精神的写照。他们一方面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另一方面抒发苍凉感伤的内心情怀,让人感慨良多。

图9-15 钟馗图 清 黄慎

图9-16 寒驼残雪图 清 华嵒

图9-17 芙蓉 清 赵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