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立体派

第二节 立体派

立体主义的出现以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图10-3)为标志。立体主义与传统造型法则并不一样,它不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而是把三维的度量提炼到原有的几何形体的本质。当然,这种思维的起点可以向前追溯到塞尚,因为他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时采用了平面化、几何化、多视点等法则。难怪人们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毕加索自幼学画,掌握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法则,写实能力极强。20世纪初,他来到流派纷杂的艺术之都—巴黎。他目击了贫困、绝望与孤寂,好友的失恋自杀给他带来了痛苦的记忆。偏爱蓝色的他创作了《人生》(图10-4)等作品,似在表现那悲哀而令人沉思的生命本质,作品中的蓝色更加强了画面的忧郁气氛,被人们称为“蓝色时期”。三年后,他结识了一个女孩,作品中开始出现满足短暂温饱的人物,轻快的玫瑰红取代了浑沉的蓝色。一年后,短暂的“玫瑰红时期”结束,当年他24岁。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37岁的马蒂斯,二人互相探讨和交流创作见解。面对神气十足一派大师风度的马蒂斯,他既妒忌又敬佩,发誓要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巨作来超过他。

经过一年的努力,毕加索选择了色情题材的创作旋律,极其大胆地创作了一种全新的形制,这就是《亚威农少女》。这些少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简直就是怪物。但,这不是野兽派,而是我们称之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立体派的开山之作。说白了,他之所以把鼻子画歪,就是因为要迫使我们去注意鼻子。从这一刻开始,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此后,毕加索还将步入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和“心理分析式立体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中的代表作特别多。他涉猎广泛,作品难以计量。他对艺术的追求从不一条路走到黑,就像他从不满足和一个女人相好一样。他有一个绰号—变色龙,这个比喻无论是对他的艺术风格之变化,还是对他生活中情人的频繁更换,都同样适用。

《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1937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肯定,在现实中,他碰到这种女人也会屁滚尿流,但他不是在表现女人,而是在创作作品,这就是“心理分析”的根源。同年,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也出于对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他创作了《格尔尼卡》。20世纪40年代,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并创作了《和平鸽》。

毕加索的作品造型夸张、怪异,给人以神秘感,典型的作品如《猫和鸟》、《小公鸡》等。他也创作过《卖艺的一家人》、《梦》(图10-5)等神秘、安详、宁静的作品。他还借助于剪贴来进行创作,在构图的适当部位,贴上报纸、壁纸、包装纸、标签……

“我不怕死,死是一种美,我所怕的是久病而不能工作,那是浪费时间。”(毕加索)1973年10月8日,他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