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三、 “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从文献上看,目前我们手上的“哲学笔记”(《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39篇与并不完全重合的中文第1版第38卷46篇)一共有48篇。根据前苏东文献研究学界原编者(35) 的考证,我们可获得有关这些文本的以下信息。(36)

第1篇文献是青年列宁写于1895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37) 这是列宁留给我们的最早的“哲学笔记”。列宁阅读的《神圣家族》系由美茵河畔法兰克福文学出版社1845年出版的版本。据编者的推论,这是青年列宁为了建立与“劳动解放社”的联系,第一次出国赴德国时写下的笔记。列宁摘要时没有标明具体的日期,很可能是他于1895年8月在柏林皇家图书馆读书时写下的。这个摘要写在一本单独的笔记本上,手稿共计45页,是用德文写下的。该文献于1930年首次发表在《列宁文稿》俄文版第12卷上。关于这一文献,我们将在本书第一章中作专题讨论。

第2、第3篇文献是青年列宁关于弗·宇伯威格的三卷本《哲学史概论》(1876—1880年,莱比锡)的札记,以及关于弗·保尔森的《哲学引论》(1899年,柏林;1899年,莫斯科(38) )一书的札记。(39) 这两篇文献都是列宁1903年在日内瓦完成的。札记写在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上,前后都是经济学的笔记。两篇文献也都是1930年首次发表在《列宁文稿》俄文版第12卷上。

第4篇文献是青年列宁1904年写下的关于海克尔的《生命的奇迹》和《宇宙之谜》两本书的一篇书评的札记,书评作者为E.泰希曼。(40) 此书评刊登在1904年12月15日的《法兰克福报》上。列宁把这个札记写在一张单独的纸上。在这张纸上,主要记有关于土地问题研究的许多外文书目。该文献1958年首次发表在《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第38卷上。

以上这4篇文献都属于青年列宁早期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笔记,可以看做第一组文献。我们不能说列宁在此之前已经系统地研究过哲学。列宁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是从1908年开始的,这是他为了反对马赫主义所作的理论准备。从第5篇到第17篇文献,就真实地反映了列宁的这一读书过程。以下这13篇文献是第二组。

第5篇文献是列宁在1908年5月前后写下的关于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1908年,圣彼得堡)一书的批注。(41) 这篇文献实际上反映了列宁在开始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时,对自己的哲学老师普列汉诺夫新书中基本理论立场的了解。该文献1933年部分发表于《列宁文稿》俄文版第25卷,1958年首次全文发表在《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第38卷上。依我的观点,这是列宁此次系统进行哲学学习的重要指导性文献,狄慈根和费尔巴哈等思想家在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都是从这里被标注的。这篇文献,我们将在第二章中集中讨论。

第6篇文献是列宁在《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1903年,斯图加特)上留下的批注。(42) 此文本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中首次被译为中文发表。列宁对该书的阅读批注不是一次完成的,他所写下的批语和记号由四种不同颜色的铅笔组成,其中的主要部分是他在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时所作。所以,这篇批注的起始时间大约为1908年(2—10月)。1913年,列宁为了撰写纪念狄慈根逝世25周年的文章,曾经再一次阅读过此书。需要专门说明的是,这显然是一份在不同时间里复合而成的批注,不过,即使时至1913年,列宁的基本哲学观念也还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所以,这一有时间差异性的复合拟文本在总体上是同质的。该文献1963年首次发表在《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9卷上。依我的最新解读结果,这一拟文本在列宁哲学唯物主义他性镜像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一重要文献,我们将在第三章中重点讨论。这也将是中国学者对其的第一次系统解读。

第7篇文献是列宁于1908年10月前后写下的关于弗·舒利亚季科夫的《西欧哲学(从笛卡尔到恩·马赫)对资本主义的辩护》(1908年,莫斯科)一书的批注。(43) 这是列宁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过程中所完成的阅读和批注。该文献1937年首次发表在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第8期上。

第8篇文献是列宁在1909年写下的关于阿贝尔·莱伊《现代哲学》(1908年,巴黎)一书的批注。(44) 这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莱伊的另一本书《现代物理学家的物理学理论》(1907年)的继续。该文献于1933年首次发表在俄文版《哲学笔记》单行本上。以上两篇文献,我们将在第四章中讨论。

第9篇文献是列宁在1909年上半年写下的一个关于索尔邦图书馆中自然科学和哲学新书目的札记,主要是1908—1909年刚刚出版的新书和部分期刊的情况。(45) 其中包括1908年出版的6本物理学方面的书,2本列宁查阅过的期刊及页码,一批1908—1909年出版的欧洲现代哲学和    

科学哲学方面的书目。其中,有几篇还详细标注了相关主题的页码。(46) 该文献1933年部分发表于《列宁文稿》俄文版第25卷上。

第10篇文献是一份重要的摘录性笔记,据推断,有可能是列宁在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前后写下的《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47)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推断,是因为这篇文献同样未标注具体时间,并且也存在两种时间上的可能: 一是在1909—1912年之间,列宁曾经于1909年1—6月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从事研究工作,可是他一直在巴黎住到了1912年6月;第二种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是在1914年1月。所以,编者对这篇文献只标注了“不早于1909年”。从我的文本研究结果上看,我显然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并且我主张将此笔记的写作时间推断为1909年1—6月。这是因为,列宁在这份摘录性笔记中的思考焦点仍然是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相关的哲学唯物主义。这是他第二次系统学习哲学的起始。写这个笔记时,列宁没有使用独立的笔记本,而是写在了一些对折的大开纸张上。(48) 当然,列宁后来在1914年前后又看过自己的这个笔记,因为在这个笔记的第一页上,列宁补写了“费尔巴哈第8卷”的标注,并且使用了与著名的“伯尔尼笔记”系列相同的蓝色铅笔。此文献1930年首次发表在《列宁文稿》俄文版第12卷上。关于这篇文献,我们将在第五章中重点讨论。

第11篇文献是列宁在1909年写下的关于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刊于文集《在时代的分界线上》,1909年,圣彼得堡)一文的批注。(49) 此文献1958年首次全文发表在《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第38卷上。

第12篇文献是列宁在1909年10月到1911年4月之间写下的关于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910年,圣彼得堡)一书的批注。(50) 此文献1958年首次全文发表在《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第38卷上。

第13篇文献是列宁在1909年10月到1911年4月之间写下的关于尤·米·斯切克洛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1909年,圣彼得堡)一书的批注。(51) 这是新版中增加的一篇文献。此文1959年首次发表于《文学遗产》第67卷上。以上三篇文献,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讨论。

从第14篇到第17篇文献,是列宁在1913年写下的几篇读书札记。这些札记被零散地写在一本《奥地利农业统计及其他》的笔记本中,这显然不是列宁专门的哲学研究,只是前两次哲学研究过程中问题思考的继续。第14篇文献是两本哲学与科学书籍的篇目记录,一本是弗·拉布的《理查·阿芬那留斯的哲学》,一本是佩兰的《原子》。(52) 第15篇文献为关于约·普伦格《马克思和黑格尔》一书(53) 的一篇书评的札记,其作者是奥·鲍威尔。(54) 第16篇文献是关于拉·巴·佩里《现代哲学倾向》一书的一篇书评的札记,书评作者为席勒。(55) 第17篇文献是关于安·阿利奥塔《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反动》一书的一篇书评的札记,作者为塞贡。(56) 这些文献于1938年首次发表在《列宁文稿》俄文版第31卷上。这几篇文献并不具有重要的质性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