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解中的批判与肯定: 阅读进程中的逻辑矛盾
阅读进入《逻辑学》第二部分“主观逻辑或概念论”(《黑格尔全集》第5卷)后,旧的解读框架与新的思路的冲突在列宁的思想中日益凸显。在列宁的阅读过程中存在两个异质的评价支撑点: 一方面,列宁在总体上否定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将精神第一性的错误纠正为唯物主义的命题。早在阅读作为这部分导言的“概念总论”时,列宁就用一个方框来告诫自己:“倒过来说: 概念是人脑(物质的最高产物)的最高产物。”(1) 不久,他又在同时批评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时直接写道:“康德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黑格尔推崇知识,硬说知识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唯物主义者推崇关于物质、自然界的知识,把上帝和拥护上帝的哲学混蛋打发到阴沟里去。”(2) 显然,在这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列宁还不是十分自觉和明确。当读到黑格尔评述康德的理性作用的段落时,列宁也还无法理解黑格尔所指认的范畴是“具有构成性的东西”(3) 。范畴是观念,如果它具有构成性,那不就成了主观创造论了吗?所以,列宁批评这种“构成性的东西”的提法是“胡说”。
可是,与此同时,在同一方框里,列宁又指认了黑格尔在说明感性经验与理性概念的关系时不同凡响的“深刻性”。为此,列宁专门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算是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这里黑格尔实质上也是正确的: 价值是没有感性材料的范畴,可是它比供求规律更具有真理性。”(4)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考方向,后面我们将看到,列宁的新认识成果正是从这个方向上取得突破的。在列宁的理论无意识界域之中,其思想构境中的支援性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马克思的类似做法和相近思考点。我想提醒读者注意列宁的这个例子。
首先,列宁对黑格尔的正确性的肯定不是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的一般物质、自然界出发的,而是举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例子来阐述。我不认为列宁是在将问题彻底想透彻之后,才英明睿智地选了这个例子的,因为他这里所说的价值范畴和“供求规律”都不是来自人之外的自然界或抽象的物质,而是人本身所构成的特定社会存在和运动的反映。在斯密—马克思那里,价值已经不再是自然财富,而是社会财富,即是由人的劳动活动创造的。这最早是配第在经济学研究中意识到的新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个新的现代性劳作(工业物质生产)之上的,不过列宁此时显然还未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一个新的思想构境点出现了,列宁在解读黑格尔哲学中第一次将哲学思考与他最熟悉的经济学研究链接起来。过去,在反对马赫和波格丹诺夫的斗争中,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始终是离开人而存在的自然物质,而现在列宁意识到哲学与社会生活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这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秘密。我以为,这种新的理论构境意向使列宁在哲学唯物主义理论回路中自己的能动性逻辑射线与哲学思考的脱节得以复位。不久,他将获得一种全新的逻辑射线基础,即黑格尔—马克思的实践的革命的历史辩证法。
其次,看得见的供求规律和看不见“感性材料”的价值(规律)都是人们客观经济活动的结果。相对而言,价值规律是本质性的规律,而供求规律只是前者的运动表现,当列宁用这个例子来肯定黑格尔时,价值是作为非感性的范畴而深刻于由感性现象来支持的“供求规律”(准确地说,应该是供求关系)的。被列宁忽略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此,黑格尔的这种“正确”是不是也应该“倒过来”读?否则,非感性的价值范畴的真理性难道不是唯心主义的?我以为,此刻列宁已直接处于一种无意识的逻辑矛盾中。
现在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矛盾了!譬如,当读到黑格尔反对康德流于外在形式的逻辑论,进而提出逻辑不仅“按照思维现象现有的样子对它们作自然历史的描述”,而且应该“符合于真理”(5) 时,列宁在一个大方框中写道:
总之,不仅是对思维形式的描述,不仅是对思维现象的自然历史的描述(这跟对形式的描述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是和真理的符合,也就是??思想史的精华,或者说得简单些,思想史的结果和总结??这里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不明确和不透彻。神秘主义。(6)
在这段文字里,列宁思想实验中的犹疑和不定已经昭然若揭,短短几行,他就用了六个问号。随即,列宁在这个大方框中,又用一个没有封口的小方框写了如下的话:“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现象学,而是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其实,黑格尔的这段表述并不神秘,关键是列宁以哪条思路去思考!问题在于,列宁根本没有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其实就是他的观念本体论,黑格尔是将人类的思维结构及其历史逻辑武断地颠倒为世界的本质。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构境逻辑中,其逻辑学是思辨神正论的变种,其辩证法是观念的变易和转化的历史过程,而认识论只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历史过程,所以,这三个东西在绝对理念的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当然,这也是人类思想史的一种唯心主义演绎史,其中的“真理的符合”和“自然历史的描述”这类话语,在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中并不神秘。只是此时的列宁如果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外部,自然是无法透视这种思辨把戏的。
可是,我们很快又看到,列宁在上述这段话的方框左外侧,用一个小方框又注出一个新的见解:“按照这种理解,逻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这就是极重要的问题。”(7) 请注意,两种逻辑如果合一,那就是一个东西了。列宁此时尚未去多想,被黑格尔作为本体论的观念唯心主义逻辑学与认识论的一致,与倒过来的一般哲学唯物主义思路是不能同构的。当年,他在阅读狄慈根的哲学文集时,曾经在不经意中读到过这个观点,而这一次则是他自己的理解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逻辑构境的激活点在以后还将引起另一个思想飞跃,即关于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观点。
时至此际,当列宁读每一段文本时,几乎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评价和认识。所以,当读到黑格尔在“分类”的引语中那句 “概念在其客观性中是自在自为的事情本身”(8) 时,列宁在其这段摘录的两边分别加注了“注意”二字,并在同一页的最后一个方框中写道:“=客观主义+神秘主义和对发展的背叛。”(9) 我猜想,此时的列宁可能真是被黑格尔绕糊涂了。所谓客观主义,是指黑格尔在哲学讨论中总是以真实发生的思想史进程为依据,也经常会在讨论中提到客观性和事物本身,所以列宁认为他很像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唯物主义;可是,这一切又都是以神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就令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列宁无法顺理成章地去理解了。显然,这是处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思考空间中的理解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