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于自己的同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唯物主义,列宁应当是熟知的。据有关文献记载,列宁曾经说过,他正是通过车尔尼雪夫斯基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思想的。(15)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完成之后,列宁曾经专门补写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哪一方面批判康德主义的?”并以之作为该书第四章第一节的补充。1909年底,列宁将此文寄给了正在负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出版的姐姐安娜·伊里奇娜·乌里扬诺娃·叶利札洛娃,后者在书稿出版时将该文附在了全书的最后。在那份文本中,列宁主要分析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于1888年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的三版序言(这篇文章出版于1906年),他在文中称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伟大的黑格尔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并充分肯定了后者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以及他批判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的正确态度。同时,列宁也准确地洞察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16) 的局限。
就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批注文献来分析,在1909—1911年间,列宁还专门阅读了两部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研究性著作,一是列宁的老师普列汉诺夫所著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7) ,一是尤·米·斯切克洛夫所作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18) 。后一部书与前述列宁关于《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的批注一样,也是首次译成中文。这两本书都不是专题性的研究著作,而是从总体上来介绍和评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没有迹象表明列宁在阅读这两本书的全程中曾经出现过太大的思想波动。我认为,列宁只是希望通过阅读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俄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所以,以下我将略去批注中与哲学无关的部分,主要考察列宁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哲学思想的阅读情况。
我们不妨首先从列宁关于第一本书的批注入手。此书是普列汉诺夫一本旧作的修改本——原书包括他在《社会民主党人》(19) 上发表的四篇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章,这些文章后以德文结集出版,而《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便是普列汉诺夫在15年以后重新修订的该集子的俄文版。凯德诺夫认为,从列宁的这一批注中,能看出其时他正在关注着普列汉诺夫是如何用孟什维克主义来“抹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20) 这话是有道理的,列宁的确是找出了普列汉诺夫的许多新改动。对此,凯德诺夫作了很细致的分析。非常有意思,在凯德诺夫的《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一书中,关于这份文本的分析是几篇批注性笔记中写得最好、最深入的,我的分析是,之所以如此,恰恰因为这是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其语境正好符合斯大林意识形态的话语强制。由此,我不免产生了这样的猜想: 事实上,凯德诺夫的理解力是相当强劲和深透的,但当遭遇列宁思想中显而易见的问题时,他宁可表现出某种故意的“弱智”,以规避意识形态大他者的否定性质询。这实在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可笑现象。在我们这里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还是其中的哲学思考线索。
图6 列宁《格·瓦·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
雪夫斯基>一书批注》一页复制件
从这本书的第一篇起,普列汉诺夫就开始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普列汉诺夫的结论是“他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21) 就文本来看,列宁评注的许多内容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针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而是针对普列汉诺夫的评论的。在第三节中,列宁就注意到普列汉诺夫关于物质与感觉的关系的观点。在第二篇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历史观的讨论的第3节中,普列汉诺夫分析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历史观中的历史唯心主义,即后者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是“以智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不知道这种发展“可以由社会关系来决定”的观念。(22) 普列汉诺夫确认,只是“社会利益决定社会观点,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思想”,而非相反。列宁标识了普列汉诺夫的这些表述。此篇的第5和第6节中,普列汉诺夫指出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即因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将费尔巴哈思想运用到了其他领域,所以他的许多缺点都是“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够完善而产生的”,以至于当他自诩是唯物主义的时候,恰恰站在了唯心史观的阵营里。为此,普列汉诺夫专门引述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即对费尔巴哈将理论活动视为“真正的人的活动”的指控。在此,列宁留了一个边注:“普列汉诺夫所著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书的缺点也是这样”(23) 。这是相当深刻的评点。
在第三篇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观点的讨论中,普列汉诺夫着重分析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概念。在他看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现实概念仍然来自费尔巴哈,正是费尔巴哈,在反对思辨哲学的纯粹思维的先在性中,确立了感性现实的基始地位。我认为,普列汉诺夫此处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费尔巴哈的感性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作为文学艺术基础的现实并不是同一种东西,前者的感性是自然关系,而后者的现实则指社会生活活动。普列汉诺夫接着引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段很长的关于社会交往的讨论直接说明了这一点。(24) 在文本上,列宁只是标注了这一讨论,而未对普列汉诺夫的分析作出判断。显然,此时的列宁对这样一些更深一层的理论问题尚不够敏感。
此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政治和经济观点的内容。综观全书,并没有多少能对列宁的哲学观念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思想,只是在关于个别问题的讨论中,列宁标注了一些与普列汉诺夫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在对尤·米·斯切克洛夫那部书的批注中可以看出,列宁显然是想通过此书的阅读来进一步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情况,批注的内容也的确显示,他阅读此书的所得显然比阅读普列汉诺夫的那一本要多得多。在同期写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列宁称这本书是“一本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好书”(25) 。凯德诺夫认为,如果说在上一本书中普列汉诺夫是想抹杀车尔尼雪夫斯基革命的民主主义,那么在此书中作者的理论倾向则是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接近马克思主义”(26) 。
作者在此书第三章中引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一段话:
当费尔巴哈出现时,德国哲学的发展这样完成了。它现在第一次获得了积极的成果,抛掉了自己过去的形而上学先验性具有的经院哲学形式,并承认自己的成果与自然科学学说的同一,从而同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及人本学结合起来。(27)
读了这段话,列宁立即联想到恩格斯的说法,于是在一条横线上标注了“参看恩格斯”,然后又在线下写下“费尔巴哈与一般结论的关系”。(28) 根据《列宁全集》第55卷编者的观点,在此处,列宁联想到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哲学与一般科学的关系的说法。我倒不这么认为。我的看法是,在这里,斯切克洛夫是在指认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靠拢”。况且,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个表述大抵不错,费尔巴哈的确是自然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而自然唯物主义的基础正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一般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评费尔巴哈缺少社会历史的维度,即便他进入了历史,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俄国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犯的错,与他的老师如出一辙。我觉得,列宁并不是不同意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费尔巴哈的概括,他只是想到了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评论,这个评论更可能是指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费尔巴哈自然唯物主义的批判。当然,这也只是我的另一种猜测。
紧接着,列宁又被书中的两处讨论所吸引: 一是斯切克洛夫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在他看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先于自然界,而唯物主义则“确认自然界或物质先于精神”。在这一表述旁,列宁写道:“不确切!注意参看费尔巴哈。”(29) 《列宁全集》第55卷的编者认为,列宁这个标注的意义是,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定义——这个判断应该是对的。二是斯切克洛夫所引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人本学的一大段讨论,列宁标注了“注意”二字。但我又发现,此时的列宁并不特别了解哲学人本学的语境,就更没法意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和否定了。我曾经说过,人本学语境中的异化问题始终没有成为列宁关注的思想内容,这是存在于列宁哲学思想构境中相当遗憾的一个逻辑缺环。
在另一处,斯切克洛夫指认唯心主义本质上是“直观的”,而唯物主义则是“社会上升的各个时期和具有革命情绪的各阶级相适应的、能动的体系”,并且,他还直言不讳地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哲学世界观和一定的实践追求联系起来,他懂得现代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哲学”。(30) 在“直观的”那个判断旁,列宁加了一个问号。可见,他显然是赞成作者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的看法的。
到了第五章,斯切克洛夫开始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历史哲学,其中有几个观点引起了列宁的注意: 一是斯切克洛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看到“工业趋势是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31) 。列宁在这个表述旁加注了竖线和“注意”。二是斯切克洛夫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意识到,阶级斗争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基础,而现代社会各阶级也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别是现代生产中的三个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相应产生了“三个基本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和工人)。对此表述,列宁先是打了一个问号,而后写下“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字样。(32) 前一个问号是对作者的判断所发出的疑问,作者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很清楚”现代生产与三个基本阶级的关系,列宁大概并不认同。列宁觉得,关于这一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有更科学的说明。
同样是在这一章中,斯切克洛夫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总体评价引起了列宁的不满。斯切克洛夫写道: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以严格的客观主义者的观点来观察人类历史的。他看出人类历史是通过矛盾、通过本身就是逐渐量变的结果的飞跃而发展的辩证过程。这种不停顿的辩证过程的结果就形成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过渡。历史上起作用的人物是社会各阶级,它们的斗争由经济原因制约。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以及决定着意识形态的经济因素是历史进程的基础。(33)
在这段表述之后,斯切克洛夫接着概括道,“能够否认这种观点接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世界观同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体系的区别仅仅在于缺乏系统性和某些术语的准确性”,唯一的缺陷只在于他没有明确指出生产力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对这种断言,列宁显然觉得不合适。他先在“仅仅”二字上加了方框,又在此段文字的左边打了一个问号,最后的批注则是“过分”。(34)
总体而言,我感觉,列宁认为斯切克洛夫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过高了,不少地方言过其实。譬如在第七章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讨论中,当斯切克洛夫将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蒲鲁东比照后指认后者的出发点是小资产阶级,而前者的出发点为社会主义时,列宁用问号表达了自己的怀疑;(35) 而当斯切克洛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毫不相干,因为他否定了小生产的生命力,没有把“宗法的野蛮状态”理想化时,列宁也表示了怀疑。(36) 批注中的其他大量内容主要都是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社会主义观念的,在此我们就不作更详细的讨论了。
(1)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88页。
(2) 列宁: 《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6页。这里应该指出,中文第2版《列宁全集》第55卷中,将列宁关于这篇发表于论文集中的论文的批注,错写为“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批注”。准确地说,应该是“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批注”。因为引用的原因,本书保留目前的译名。
(3)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序言,第4页。
(4)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518页。参见[苏]德波林《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9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3—574页。
(6) [俄]普列汉诺夫: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张仲实译,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1页。
(7) 参见[苏]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04页。
(8)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8页。参见[苏]德波林《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02页。
(9)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04页。
(10) 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9页。参见[苏]德波林《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05页。
(11) 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1页。
(12) 列宁: 《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9页。参见[苏]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载《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05页。
(13) [苏]德波林: 《辩证唯物主义》,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2页。参见[苏]德波林《哲学与政治》上册,李光漠等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16页。
(14) 参见米丁《我们的哲学分歧》,载《德波林学派资料选编》,张念丰、郭燕顺等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268页。
(15) 参见《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7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16)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6—379页。
(17) 此书1909年10月由俄国“野玫瑰”出版社出版。
(18) 此书于190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
(19) 《社会民主党人》是由劳动解放社于1890—1892年在日内瓦出版的俄国文学评论集,一共四辑。
(20) 参见[苏]凯德诺夫《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章云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21) 参见[俄]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2页。
(22) 参见[俄]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7页。
(23) 列宁: 《格·瓦·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9页。
(24)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2—543页。
(25) 列宁: 《致高尔基》,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26) [苏]凯德诺夫: 《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章云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页。
(27)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3—564页。
(28) 参见列宁《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4页。
(29) 列宁: 《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4页。
(30) 参见[俄]斯切克洛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5页。
(31) [俄]斯切克洛夫: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8页。
(32) 参见列宁《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9页。
(33) [俄]斯切克洛夫: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转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1页。
(34) 参见列宁《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1页。
(35) 参见列宁《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4页。
(36) 参见列宁《尤·米·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与活动>一书批注》,载《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