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
(一)教学思想创新
树立面向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过去和现在的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二是掌握未来终身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与技能。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为了考而教,其重心过于局限。如果掌握过去的知识仅仅是为了解决过去和眼前的问题,而不是面向学生未来终身体育的需求,那么,这样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这显然对学生解决未来体育的新问题十分不利。实践证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精力大多用在单纯记忆过去的知识上,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不仅是一种精力浪费,也会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不能融入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的行列。传统的重过去、重眼前的功利主义教学是限制民族创新素质发展的症结,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桎梏。在功利主义教学中,学生学到的旧知识,除部分有用以外,其余的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学而忘之。这样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创新。这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严重背离。当然,学生掌握过去的体育知识技能,有利于求新。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创新,没有把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之中,更缺少引导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法。更确切地说,教师“求知创新”的教学意识不强。“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从古代孔子的“温故知新”,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教育思想,皆是学习求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体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转移。同时,这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思想与学校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的统一。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这其实是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体育)的有机结合,也是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的统一。
(二)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1.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现代体育教学已从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转向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新方式。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体育增强人的体质,这在劳动力密集的重体力劳动时代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在未来劳动强度日趋降低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于全面增进健康的作用却极为有限。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者达到圆满的状态。因此,体育应与健康教育结合,系统地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面全面增进人的健康。
大学生的健康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符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把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中,身体教育是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体育未来是指人们根据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变化,在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积极地探索体育自身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未知领域。在健康教育体系中,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传统的健康教育和过去的身体教育一样,偏重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的生理健康或生物体能的提高,现在二者又转向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位研究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二者都有“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一内涵就是个体在群体中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正常的互助、协作、交往和理解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个体主动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社会健康”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健康”是指采取科技与人文措施,抵制世界“公害”(自然与社会)的增加、促进人类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狭义的“社会健康”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能够具备关心理解、宽宏大量、互助与利他、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
2.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
过去,高校体育教学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注重运动型教育而忽略了体育方法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十分不利。未来,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新型体育教学在不忽视运动技术(体育手段)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体育方法教学(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而言,体育方法教学包括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健康养护法是配合身体锻炼需要、合理的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加强体育方法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而且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
3.增加面向未来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解决过去和现实体育问题为重点。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在探索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体育理论课不但要传授现实体育锻炼、养护和观赏的知识,而且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其中,理论教学可以比实践教学稍微超前,这样能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使体育教学更加富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