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定义如下:体育教学模式是蕴含特定体育教学思想,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结构和框架。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系统整理,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但教学模式不是已有的个别教学经验的简单呈现。同时,教学模式被看作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能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又能为新的教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支撑,其在两者中起中介的作用。根据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与学习过程、游戏过程、训练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认知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技能形成的规律、竞赛规律等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反映这些方面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1.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原理。

(2)简明性

教学模式是简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被称为“小型的教学理论”。

(3)操作性

体育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即它的可操作性。

(4)稳定性

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实际上标志着新型的体育教学过程结构的确立,该结构具有稳定性。

(5)开放性

一种教学模式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完善,使其针对性和应用性更强。

2.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

(1)中介功能

体育教学模式的“中介”功能是指它既是一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具体体现,又能为体育教师提供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

(2)调节与反馈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环境和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安排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可以为教学模式的修订提供调节和反馈。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近年来,体育教学理论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如何对在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比较、剖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建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基本要求。从它的形成过程看,既包括了理论通往实践的具体化过程,也包括了体验通往观念的概括化过程。因此,它既不同于目标和理念,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作计划。它相对稳定但又变化多端,形成了模式多元化、多样化的局面。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普遍关注,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的还在探索实验阶段,有的甚至只是改头换面地搬用了其他教学模式。这是在教学模式过程研究中不值得提倡的。

1.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特性

(1)新颖性、独特性

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的灵魂。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能为教学模式的新颖性提供理论基础。独特性指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目标、条件和范围。

(2)稳定性、发展性

稳定性是教学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而言,都必须有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程序。

(3)多元性、灵活性

多元性、灵活性是当前教学模式研究和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建立多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所能产生效果的一种预期估计,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操作程序

成熟的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这是形成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之一。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础到综合的教学程序,既可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3)实施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有的只能适合某一类课型,有的适用几种不同的课型。不可迷信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应适当变更、调整教学模式,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