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分析

1.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组织现状

我国现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管理体制、组织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学校都实施课内外教学俱乐部,极少部分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而课外活动俱乐部则是学生社团自发的一种组织。课外体育俱乐部具有独立性,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只是学生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这是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其组织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体育俱乐部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由体育部或体育室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组织并辅导,以上课的形式实施。体育教学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学生务必参加,多以自主练习为主;课外活动类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以学生的课外活动为主,由学生社团或体育爱好者自发成立,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和比赛,若遇到问题则向教师询问;业余训练类体育俱乐部以校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由负责训练的教师组织,以上课的形式实施,有固定的训练时间,被选入运动队的学生要主动参加。综合类体育俱乐部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前者按市场规律运作,对参加人员(包括校外人员)收费,利润交给学校或经营者;后者不按市场规律运作,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学生,适当收费。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既是组织者、辅导者,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经营者,上课时间由参加者或学生自己选择。

2.体育俱乐部教学考核与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主要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结构考核”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多方面的构成。具体而言,就是将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一起放入体育考试内容之中,其目的是完成“结合”和“全面”的整体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成绩与态度的紧密结合。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大多主要以教师的评定为主,例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等方面的评价。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但从考核与评价的角度分析,从教师的绝对评价到相对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必将更加完善。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因此各校设置的课程也略有不同。高校近年来的扩招造成了现有公共体育教学场地的不足。据调查显示,体育场馆、设施均达标的高校才占5%左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学生在进行选课时,多会选择球类项目。但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效果。

此外,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管理上尚有待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健全。由于教师专项结构的不尽合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随着未来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而是更为热衷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较为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此种情况对目前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场地器材的现状与需求差距较大

大量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高校在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后,凸显出传统体育教学所重视的田径、三大球、体操等一些项目的场地和器材资源丰富。但一些新兴娱乐性较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例如羽毛球、网球、轮滑等项目的资源短缺匮乏,造成场地器材与需求的供求十分不平衡。

2.教学经费的筹集渠道有待拓宽

大量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经费绝大部分依赖学校拨款,经费来源十分单一。这种现象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打开筹集资金的渠道不仅可以解决体育教学的经费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并搭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交流平台。

3.师资队伍与教学模式的变化不适应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教学改革的需求速度,导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比较多,而一些新兴项目的专项教师则比较少,但是喜欢这些项目的学生却很多。此种现象不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4.过于重视学生兴趣的发展,忽视体育教学的内容

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然而,过度的“自由”使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中心安排各项教学目标,导致体育教学过分注重以学生兴趣为教学中心,错误地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发展教学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兴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学生兴趣为教学中心则是行不通的。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力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娱乐、人文教化、终身体育和掌握运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强调大学生现实的身体素质提升,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以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重点安排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