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一)“三位一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把当前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体育课程中,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意识与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体育专长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其次,强调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此处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等。此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把体育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课程体系。

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强调改革现有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要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兴趣出发,自主选择体育学习内容,从而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需求。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有利于长期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课程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自主、合作、探究等体育教学方法相继提出,但总的来说,这些体育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之中,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不是很强。教学改革思路主要是目标引领内容,即以学生为主体,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要求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构建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人本关怀的体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能否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构建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针对沿袭已久的应试教育体制而形成的片面重视体育技能的单一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心理健康、卫生习惯培养的弊端。重新构建体质、心理、卫生三者并举,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2)构建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要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竞争日渐激烈。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走进社会,不是单凭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就能够适应。以前认为身体结实、《体育达标》合格、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就是身体健康、就算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观念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今天这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走进社会,投入加速器般飞速旋转的工作与生活中,如果仅有粗壮结实的四肢和外表,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紧迫的竞争意识,他们仍然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材,难为振兴中华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来自心理、环境和人际竞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远比身体体力消耗的压力要大得多。这也正是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2.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1)理念先行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塑造品质。就体育教学模式而言,理念主要是体育教师对自身的使命、责任和荣誉的认识和理解,是立足于长远的宏观规划和思想指南。在体育教学理念上,体育教师需要真正尊重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从学生的心理、身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强化健康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增强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实践检验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具备相应的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例如观看体育比赛、参加体育运动赛事和体育课堂运动交流等方法,增强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体育教师讲解、学生问答、体育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体育器材。在具体实施办法上,体育教师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运动团体,按照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时间的安排,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积极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参与行为。此外,体育教师要努力实现体育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单纯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做法,对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而终身体育学习的意愿是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唤起学生参与体育的欲望。只有唤起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激情的体育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之中。具体而言,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体育运动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体育学习与运动氛围,充分培育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力,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让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体育技能的灌输,而是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4)体育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构建完成并得到切实落实后,还需要有相应的专用评价体系进行考核,以便能够及时、有效的评估这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满足高校体育的教学实际需要。针对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评价重点在于评估运用此方法后,学生的体能素质、理论理解、心理状态等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及要求。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身心培育这两大目标进行有效评价,而不应单独以体能测验作为唯一的评估指标。换言之,学校及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体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而且还要关注他们的体育运动态度和体育运动行为是否有所改进。此外,该评估体系还应满足科学合理、操作高效、准确客观等相关的具体要求,既要关注最终结果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