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式的体育活动运作方式与管理

三、俱乐部式的体育活动运作方式与管理

(一)体育俱乐部运作方式的理论定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体育俱乐部活动看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属于体育课,为体育课教学服务。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中只需考虑它的延伸性。体育课练习什么,课外体育活动就练习什么,以致忽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运作方式过于注重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要求,过分强调集体化、统一化、规范化,很少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在自选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运动的潜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生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学校公体部自办或公体与社会联办及学生自办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学生自愿参加的体育活动形式,其旨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活动形式。该种运作方式是体育课堂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体现和延伸,其与高校大学体育健康课程之内的选项活动课程(第二课堂)等活动一样,构成了培养目标任务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学生借以完成身体练习、体育实践的重要手段。

目前,许多国家的高校体育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既有选修课程,也包括必修课程;既有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体育运动俱乐部,也有以娱乐为主的体育娱乐俱乐部以及以健身为主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我国高校要想把俱乐部教学体制发展为教学、娱乐、训练竞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场地、器材、人力、物力等均未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加之我国各地区贫富分化,要想全部达到自由选修的单一体育俱乐部模式,仍旧面临诸多问题。另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在一种和谐、民主、融洽、轻松的教育活动环境中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导向上,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使个性获得成功的发展;其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形成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气氛;最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活跃校园气氛,使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素养、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理论依据及方案

切实可行地帮助学生选择终身受益的几项对发展效果好,乐意接受的体育锻炼项目,达到长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至于丢失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条件的学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时,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条件欠完善的学校也应逐步走向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方向上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体育与专项特长等因素自由选择各项体育俱乐部。根据体育课堂内外的实际需要及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情况来开设下属体育俱乐部实体,同时,对各下属体育俱乐部所开设的体育课程进行调节管理。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管理,根据各高校的需要及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经过专家的研究及实践,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管理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无论课外体育俱乐部还是课外教学俱乐部都离不开“中心”。体育俱乐部应设立“中心”,以对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进行实时监控。“中心”不但对全体俱乐部教师实行聘任制进行考核,而且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各俱乐部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根据“中心”的具体规定,对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经费、教学酬金、奖金和创收经费进行合理分配,场馆使用权归俱乐部,大型活动由“中心”协调安排,尊重和维护各俱乐部的自主选择和运行权限。

第二,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运动气氛。体育俱乐部实行会员制,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天开放。学生既是课堂的主要受众又是俱乐部的重要会员,而且都由学生自己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上课类型、上课教师、上课时间,除主修一个俱乐部的课程外,还可以辅修其他体育课程。

第三,完善体育俱乐部授课机制。改变学生年级选项授课制度,实行跨年级授课方式,按课程分初、中、高班,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组织教学,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运用“大学生体育考核手册”管理办法,实行教学“出满勤”授课制学生上课和参加考试、测试等活动,必须持相关手册由体育教师填写登记,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计划学时数,方可参加考试。考试采取开放式,实行教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