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思路
(一)思想观念方面
思想观念是构成高校体育课程系统的最高层次。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决定着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近年来提出的“体质与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模式,无不是以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为理论基础。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要有大的转变,需突出强调体育的学力形成。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3个要素组成,也可称之为“自我教育力”。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学习力的3个要素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学力形成”的培养,强调“自我概念”“自我形成”和“自我教育力”的重要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注重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高校体育,对于学生“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能力培养和行为形成十分重要。
其次,高校体育课程要有新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基于大社会健康观和社会体育观而形成新的体育教育观。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条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于“健康”与“非健康”这一系列有关生命质量与生存价值意义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到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把人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把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相结合。体育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人们的生活是未来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因此,未来高校体育课程必将把健康与体育的本质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意识、能力及行为。
(二)课程与教学方面
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而服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意味着“体育技术、技能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中心”的重点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必要性。从体育课程设计的角度而言,它意味着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型”向旨在自我教育的“环境活用型”转变。支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学力观”方面。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强调“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有其合理的内涵,但不够全面,需要做出修正与补充。因为,它丢失了“学习”中最基本、最能动的要素——“态度”。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理解、技能”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动机、态度等是支撑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力”的存在,后者在当代更加受到重视。这是因为“隐性学力”有可能使个人终身获得“显性学力”。高校“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隐性学力”,使高校体育成为一种完整性教育。所谓“显性学力”就是能用教学活动的成就度来表示, 可以借助分数评定的方式做出客观计量的能力。体力、智商、情商则是支撑“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力”的存在,而后者在当代更受重视。
(三)操作实施系统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向自主学习转化。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的广泛使用促使高校体育教育过程由权威式传递知识向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化。转化的主要特征有4个。第一,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第二,重视个性,增加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指导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方向。第三,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和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自学能力,尤其是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第四,重视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引导,寓思想教育于整体体育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