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练法及应用

三、传统体育练法及应用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就是反复进行某一训练内容练习的方法。重复训练法旨在通过反复的动作重复,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使机体产生较高的适应机制,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1.重复训练法类型

一般来说,可根据训练时间长短和间歇方法将充分训练法进行分类,具体见表6-1。

表6-1 重复训练法的分类

2.重复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同一动作反复练习难免枯燥乏味,训练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二是训练中,应严格规范学生的技术练习,对学生的运动训练负荷强度应科学控制。三是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练习,如果学生连续出现错误动作,应停止练习,防止错误强化。四是训练数量、负荷、次数安排符合学生实际。

(二)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在保持一定负荷强度、运动时间的基础上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类型

根据训练持续时间,持续训练法具体分类见表6-2。

表6-2 持续训练法的分类

2.持续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持续训练法使用单个或组合技术的反复持续性练习。二是训练前,学生应熟悉具体的训练内容、程序。三是持续训练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训练质量应保持在一定水平,提醒学生注意训练中的动作质量。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对较多的训练内容进行分类和排序,依次完成训练内容与任务,然后再从训练最初的任务开始,不断循环重复整个训练内容的训练过程与方法。

循环训练各站点内容不同,对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循环训练法类型

循环训练法的实践应用类型划分如表6-3所示。

表6-3 循环训练法的分类

2.循环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注意各训练内容的排序应合理,符合一定规律。二是训练逐渐深入,不要急于求成,一般先练一个循环,过2—3周再增加一个循环。三是任何时候训练参与最多不得超过5个循环。

(四)完整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指从头到尾完整地完成一个动作、一套动作、一个技战术配合的训练,整个训练一气呵成,没有中断。

完整训练法实施应注意3点。一是完整训练法适用于单一技术训练。二是较复杂的技能训练,应注意学生的技能基础的良好奠定,然后再进行完整训练。三是一些运动项目中的战术配合训练,应注意指导学生对整个战术节奏、要点、关键环节的把握。

(五)分解训练法

分解训练,与完整训练相对,是对训练内容进行阶段、环节划分,逐一攻破、逐一精细化地学习与练习的训练。

1.分解训练法类型

分解训练法各方法应用特点见表6-4。

表6-4 分解训练法的分类

2.分解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科学分解,不能切断不能分割的部分。二是注意学生对各分解部分的细节练习。三是分解训练各部分熟悉掌握后,应进行完整练习。

(六)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间歇”把控是重点。具体是通过对训练时间的严格规定,使训练内容与训练时间的有机结合与搭配,安排各内容与阶段的训练方法。

1.间歇训练法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具体参见表6-5。

表6-5 间歇训练法的分类

2.间歇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根据超量负荷的原理,训练中可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增加练习重复次数和调整间歇时间。二是间歇时间科学、合理。三是训练负荷得当。四是下次训练前,应使机体完全恢复。

(七)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程序化、模式化的运动训练方法。

1.程序训练法类型

(1)顺序训练

按照一定规律和标准明确训练程序,依次展开训练活动。

(2)逆序训练

特定训练目的下进行,很少见。

2.程序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强调训练过程的时序性。二是训练时序性应与训练内容逻辑性融为一体,控制训练过程。三是训练系统化。学生的整个训练过程应是系统、完整、可控的。四是训练定性化。具体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步骤应体现出鲜明的定性化特点,解决重点训练任务。五是训练程序化。整个训练科学、有序,事先安排好,训练应在严格检查、评定、监督下进行。

(八)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重在对运动训练要素的变换,通过变换不同的训练要素来开展训练活动的训练方法。

1.变换训练法类型

根据可变换的内容与要素,变换训练法常见方法类型见表6-6。

表6-6 变换训练法的分类

2.变换训练法应用要求

训练通过各种条件“变换”实现,这种“变换”应使学生产生适应。初次训练和基础差的学生参与训练,一次训练中变换的要素不宜过多。

(九)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

1.比赛训练法类型

体育教学中的比赛训练方法主要有4种。

(1)训练性比赛

以训练条件为基础,训练与比赛交叉、同时进行。

(2)模拟性比赛

对事先所了解的各种比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组织比赛模拟条件和环境,为正式参赛做准备。

(3)检查性比赛

训练旨在检验学生在赛前训练的训练质量,通过训练,发现不足并改进。

(4)适应性比赛

比赛环境是真实的,通过真实比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比赛适应能力。

2.比赛训练法应用要求

一是确保学生具有一定运动基础。二是明确比赛规则,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