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策略
(一)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设计分析
1.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是出于对体育工作的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认识,是达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必然出路。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性。
2.高校课程模式的构建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学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以此为基点,根据对高校体育的理性探讨,我们构建了教学型、竞赛型、综合型三种基本课程模式:教学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课堂高校体育课、健身馆训练;竞赛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班级竞赛、校级比赛、社会竞技赛;综合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课外俱乐部、家庭与社区活动、假期体育运动(拓展训练、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训练等)。
3.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高校体育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简单的体育课程模式,树立现代高校体育的价值观,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活动体系。其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必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变平面教学为立体交叉的体育活动文化圈,使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具有面向全体、形式灵活、内外结合、循序渐进等特性。
高校体育活动虽然受到教学体制和场地设施的限制,但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丰富多样性。体育课程教学应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高校体育课程亦然。所谓面向全体,就是指做到所有人都参与活动,人人都拥有健康的权利。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来设置不同的活动圈。形式灵活是指高校体育活动要打破程式化的组织方式和烦琐化的内容,在项目设置上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区别对待,让具有不同爱好的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所谓内外结合,就是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不仅是课内作业,而且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以便更好地参与到课外以及校外的体育活动中去。循序渐进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一定层次性、顺序性。完整的体育运动圈是一个由低向高渐进发展的过程,高层次的运动竞赛是由较低层次的体育活动效果决定的。其组织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必须兼顾不同群体的需要。
(二)高校体育课程的系统设计
1.操作实施
高校体育课程由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参与、自行组织和师生共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便利,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锻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增加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指导不同素质的学生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方法,以便学生持续性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使课堂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将教学录像传到网上或者刻成光碟,以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即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个性化以及终身化。目前所采用的选项体育课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高校应该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选课,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高校还可以开设比较高端的体育项目,如瑜伽、健美操、保龄球、跆拳道,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三自主”模式,即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3.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要真正发挥提高学生体能的作用,就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体育教学模式,而其关键则在于管理。同样的课程内容和模式,没有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必定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要获得实效,必须突出其专业性,注重手段与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运动技能,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动作训练及考核,从而保证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