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全面性、全体性和自主性。全面性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性是指教育要针对所有学生;自主性是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多种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按自我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来选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给创新教育做好准备,这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

2.改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高校体育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其体系应从健身、娱乐、休闲等方面予以考虑,多选择一些集难度小、易展开、趣味性强,融健康、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项目。

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营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例如,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经过长期的演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所以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主要是进行模仿学习,而各种各样的游戏和对抗性的比赛也能给学生创造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4.强化课外体育,扩大锻炼领域

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对体育课起到互补和延伸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巩固。由于课外体育是学生自己担任主角,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5.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学生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塑造自我有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同时,还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建设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6.调整考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一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因素,过分重视考试的结果和固定的考试形式一直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改革传统考核与评价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考试方法,不硬性规定考试项目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1.思想的创新

发展娱乐性体育和健身性体育是转变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体现,也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

2.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去创造更合理、更完善的技术动作。可以用发现教学法来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和创造活动的兴趣,用学导式的教学法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统一起来,使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应改变以往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教师可以只说明活动的目的、要求,安排一些小型比赛,由学生自定规则,相互裁判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掌握裁判技巧,培养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视创新方法的传授和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是学生创新意识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创新意识的其他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体育知识和体育项目的充分了解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课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以图片、幻灯片、录像、电脑软件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体育基本知识、专项理论和体育娱乐欣赏等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电脑软件等手段对一些社会上比较流行而学校没有条件开展的,如网球、保龄球等体育项目进行介绍、学习和模拟;还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男女学生对体育文化需要的差别,灵活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的发展,使创造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

1.教学思想创新

建立面向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过去和现在的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二是掌握未来终身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与技能。

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转移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这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思想与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的统一。其中,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这其实是把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也是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的统一。

2.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现代体育教学已从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转向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新方式。体育从生物学角度能增强体质,在劳动力密集的重体力劳动时代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在未来劳动强度日趋降低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于全面增进健康却极为有限。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者达到圆满的状态。因此,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系统地从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符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把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中,身体教育是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体育未来是指人们根据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变化,在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积极地探索体育自身发展与未来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未知领域。在健康教育体系中,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传统的健康教育和过去的身体教育一样,偏重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的生理健康或生物体能的提高,现在二者又转向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位研究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二者都有“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一内涵就是个体在群众中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正常的互助、协作、交往和理解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个体主动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社会健康”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健康是指采取科技与人文措施,抵制世界“公害”(自然与社会)的增加、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狭义的社会健康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能够具备关心理解、宽宏大量、互助与利他、团结协作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3.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

未来,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新型体育教学,在不忽视运动技术(体育手段)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体育方法教学(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方法)。体育方法教学,对学生而言,它包括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健康养护法是配合身体锻炼需要、合理的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加强体育方法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而且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

4.增加面向未来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解决过去和现实体育问题为重点,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在探索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体育理论课不但要传授现实体育锻炼、养护和观赏的知识,而且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其中,理论教学可以比实践教学稍微超前,这样能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真正使体育教学更加富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