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原则及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原则及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与超越性原则

体育教学创新的实质是把个体的地位、潜能、利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其职能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摒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管理方式死板的“一统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课堂的主导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教只作为一种辅助形式,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在发挥主体性作用当中,还应摒弃传统教育机械单向的“适应论”,而走向“超越论”,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换言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使之由过去体育课堂单纯听口令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受益者,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2.民主性与独创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价值及其评价有着平等的发言权,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平等关系。这一平等关系又必须建立在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生自由发展度等)基础之上。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个人作为教育主体不仅具有主体共同的特性,还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师生间能够互相接受、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3.全面性与发展性原则

创新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涉及人格、智能、知识技能培养等诸多方面,其实质是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注重完善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来讲,一方面不仅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其崇高坚定的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志向、纯洁优秀的道德品质、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渊博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未来创造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如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陈规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而又独树一帜的宽广胸襟等。因而,体育教学创新更是全面性和发展性特征的完美体现,其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4.启发性与互动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稳固的基础,但创造性活动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才能激发思维,形成创造性想象。互动性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只有师生积极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培养积极参与的能力和态度。

(二)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路径

1.体育教学创新的前提

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认清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并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体育教学创新的基础

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是体育教学创新的基础。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加以鼓励赞扬,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之,体育教育必须走“民主化”的道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开放、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

3.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教学模式中,应把体育教学和创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摒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练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方法、创造新游戏。坚持标准的统一性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特质和独特性。

二是教师和学生都以研究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方法的学与练,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方法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练法、形成新游戏。

三是在竞赛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训练方案和比赛策略。

四是在体育游戏中不仅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方法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提出新理解、创造新练法、形成新游戏。例如,在竞赛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训练方案和比赛策略。

4.体育教学创新的关键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新教育中要求有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项目,学生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这对于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必然会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要能够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具备驾驭教学情境发展走向、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好主题与学生情感产生的临界点,找出重要的情境适合于相应年龄学生情感的最近域,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其次应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调控能力,也即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根除“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组织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空间范围大、学生的兴奋程度较高,因此准确地预见和判断教学走向,对于控制好主题式情境教学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又能在公正、公平、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下,推动学生积极锻炼。

第三,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的创新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探索,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自己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敏感性。即指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二是灵活性。即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方向的能力。三是独创性。即指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四是洞察力。即指能够通过事物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