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现代高校体育要与社会体育相协调

高校应将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有机衔接起来,投身到社会体育的热潮之中。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发展同社会需要接轨。针对时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保证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径,将社会体育各项目优秀者请进校园。同时,帮助具有一定基础的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和竞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高校体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校体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要实现协调发展,因为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没有发展,高校体育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不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协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应在改革中实现高校体育内部结构的协调配合,以及体育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民众对于体育的需求和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的终身化、休闲化、生活化、娱乐化和产业化,都要求学校体育进行必要的改革。

(三)现代高校体育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健康第一”主要是基于对学校体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鲜明体现,是人权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和未成年人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它也是学校体育对“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应对措施。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的健康发生冲突时,就需要服从健康;当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也要以健康为第一。

高校新体育教学大纲也可称作“体育与健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学生的体育工作”。这一思想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将体育与有关健康的知识互相割裂,要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标,同时将健康的观念、健康的理论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