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价值的实现
(1)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学科课程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体育学科课程。高校体育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活动性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在体育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既可验证课堂教学中所学的体育学科课程,又可广泛地应用体育学科课程知识,使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更加巩固。体育活动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各种实际操作、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互相合作学习,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和发现,有助于消化体育学科课程知识,尽快地理解体育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体育活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前提准备。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高校体育活动课程为体育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体育活动课程既是课程,又是方法。谈课程,是由其本质特征而决定;谈方法,因为它体现出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多,实效也比较明显,但运用体育活动课程的活动教学方式,或部分引入活动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较单纯采用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学生的体育兴趣会更浓,练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第三,有助于体育课程自身的发展,帮助其实现价值转化。从体育学科课程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先前许多仅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竞技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育工作中发掘出它的课程价值后,逐步被纳入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之中,成为其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体育活动课程同样可以作为这种演变的媒介,促进与体育学科课程的共同发展。
(2)有助于实现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
第一,高校体育活动过程有助于体育隐性课程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从整个高等教育的目标出发,可以将需要的体育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性经验寓于一定方式和内容具体化的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活动课程内容、目标手段实现对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计划和控制。这样就可使体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活动课程的实施这一载体进一步显现出来,使之明确化、具体化。同时,体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通过系统的体育活动课程而间接地系统化,从而影响大学生体育健身、价值、审美等观念的建立,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和谐学风的形成。
第二,高校体育活动课程有助于推动体育隐性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并非总是有效,学生接受的影响很可能无效,甚至是负效。重视体育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指导,对提高体育隐性课程功能的有效性十分有益,它可以使负效变为正效,甚至高效。
2.有助于实现高校两种教育目的指向的隐性统一
教育是一种有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其指向与目的有两种。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以增进学生的利益为教育目的。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的气质,使他们的行为按某种方式进行。教育是一个通向最终目的——“成长”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最终目的与目标被不同地表述为“个性的培养”“自我实现”或“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第二,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社会经济、道德目的与学生利益相统一,把道德自律引入社会经济、政治目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除社会经济条件以外,主要依靠教育系统内部所需的条件,学校的组织必须选择科学的方式与合理的安排,因而“课程体系”就成为基本的教育概念。无论何种课程,其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与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需要说明的问题是,不同方式的课程,其目的的指向与融合方式相应有所不同。
3.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1)有助于知识领域的拓展
高校体育课程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体育技能的领域,这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措施。体育学科课程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从前人继承而来的健身健心的种族性经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加之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受教材、场地器材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拓展。相比之下,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在此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
(2)有利于多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高校体育活动课程为大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使学生努力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体育活动课程向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较之体育学科课程更加富有变异性。因此,大学生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有助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无论是动作思维能力,还是形象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体育活动课程为学生思维的心智操作提供了交流机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甚至学生与外界人士之间平等的交流机会可随机产生。在一些社会性体育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同社会上参与该活动的有关人士进行交流,这是体育学科课程所无法做到的。体育活动课程可有效地调节大脑机能,调剂学生脑力工作的负荷和节奏,保持大脑充沛旺盛的精力。这对于活跃思维、培养各种思维品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为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本主义理论又称人性中心课程,主张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使个体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它认为,认知仅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内容,智力的发展也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认知的发展本身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每个人的认知行为都有着某种性质的情感行为与其相对应。人本主义理论同时还强调,人格的发展受社会因素制约,完善的人格应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新人格,而每个人都具有个体我和社会我双重人格,塑造社会我便是教育的目的,重视个性的完善是现代教育的最大趋势。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以其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智能多元论即有关人类智力的全新的理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除此之外,多元智能理论用发展的观点提出:可能还存在新的智能形式,例如,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等。人的智能既是生物学产物,又是以文化教育为依托的结果。因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能领域和优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将智能简单定位于一种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的局限性,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能不是单一的,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时候,组合运用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点不同。
2.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
(1)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丰富
高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是科教兴国的龙头和核心。它云集了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他们不但具有较高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能够有机地将体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与国内外和校内外工作、学术交流频繁,具有最畅通的信息交流系统。加之政府和学校体育教育资金不断地大量投入,高校体育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持续得到加强和改善,拥有最完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场地和各类体育设施。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现实生活蕴藏着丰富的体育素材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体育活动课程资源。
(2)高素质的体育活动课程开发团队
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与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等各有关方面共同合作,以学生体育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计划周密的活动。高校的行政领导、课程专家、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等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整体素质高、合作意识强,容易形成高效率的体育活动课程开发团队。尤其是高校行政领导的管理水平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以及大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意识的强弱,在体育活动课程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校行政领导整体学历高、职称高、管理水平高,有的行政领导甚至是课程改革的专家或知名学者。他们在指导和管理活动课程开发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体育教师知识水平高,具备丰富的教育专业理论和精深的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他们在体育活动课程实施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评,同时还能以优美舒展的动作进行示范,满足大学生强烈的体育求知欲,激发他们锻炼身体、掌握运动知识和技巧的兴趣及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