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努力与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三、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努力与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学校和体育教师在教材和教法上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就不能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出现“体育课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兴高采烈的现象”。因此,从体育课程从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都应始终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需要着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二)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项目内容的拓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场地器材的创新等。其利用和开发是顺利实施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潜力,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必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加强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我国高校体育课长期受到标准化、规范化课程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以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则比较注重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灵活地选择所学内容和发展方向,强调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高校体育课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务必要拓宽体育教育的空间和视野。拓展现代教育信息交流的渠道,打破狭隘的教学课本限制,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育教育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扩展和深化,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多样化的体育课教学。

(四)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

现代高校教育应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从社会的发展必然趋势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总趋势是信息化。学校和体育教师应重视把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引入体育教学领域,赋予体育教学课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体育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建立开放式的体育教育网络,要让学生全方位领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现代化手段给体育教学带来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