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1.有利于体育俱乐部教学课程的改革

高校选择的体育课程应具有实用性并便于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开设时尚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自我锻炼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明确定位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

在教学用书的选择上,在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适当选择新兴、热门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还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测以及自我锻炼等方面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参与习惯。针对体育基础好、运动能力较强、学习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可以开设课外体育辅导课和运动训练课,开展校内外体育文化交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专项技能的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健身类、健康类和休闲类体育运动课程,使学生形成增强自身体质的长期效应,树立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体育行为习惯,保证体育教学长期不间断。

2.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兴趣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打破传统的“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促使体育教学模式更加灵活。根据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结合本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主客观条件,停止向学生讲授一些枯燥乏味且学生选课较少的课程,同时增设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足球、跆拳道、街舞、钢管舞、篮球等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喜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的气氛才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与和谐。学校各体育俱乐部每学期还应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比赛活动,以期达到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目的。

3.有利于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合理指导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其能够将体育课堂内的体育知识延伸至体育课堂以外,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影响范围的最大化。教师通过这种模式可以间接地影响体育课堂外的活动,甚至可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频率意味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教师参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指导学生的体育俱乐部或者是体育社团,还有的是指导为参加体育竞赛而组成的学生体育训练队。多数学生则希望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体育教学俱乐部中的学生认为教师参与活动的时间足够,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科学的辅导。体育教学俱乐部中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外活动指导普遍认为足够用,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此外,体育教师及时到场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4.充分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有利于现代高校体育的持续、协调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是通过教师集中指导、学生分散练习的方式实现的。其作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外延和补充,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在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上,其也能体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体育运动健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持久坚持。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习内容和训练任务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极大推动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培养其终身坚持体育健身的习惯。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教学模式概念和构成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管理及组织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体育教学的意义、内容以及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其对体育教学起统领引导的作用。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以及提高运动技能。

2.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体育教师和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层次、规格或状态。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发展变革方向。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清晰,将对整个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会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起着指引性的作用。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的总体教学目标是统一的。具体而言,这两部分的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

第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帮助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保持规范运作的重要保障。学校各部门应加强分工协作,以保证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规范实施。学校教务处负责组建多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各单项协会负责俱乐部的日常管理,学生处则主要担负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监管、教学管理、技术指导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的管理等工作

4.体育教学组织方法

高校体育的教学组织方法是指学校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以及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具体方法。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方法如下:学生在第一学期上体育普修课,第二学期以后再实行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其中,学生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需要至少选择1个体育教学俱乐部(要求至少有1个体能项目)。第五学期以后学生可自由选择,选择后通过注册成为该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各体育俱乐部必须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高低,把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层次进行分班教学,对于3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可大体相同,但教学进度和要求应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而有所差异。体育指导教师按计划每周组织一个轮回的体育教学,并将其视为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余时间由大学体育管理部门、学生会组织以及学生组建的协会共同管理,由学生自主组织健身锻炼和体育比赛,并将其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二年级的会员每周必须参加2个学时以上的体育课,方能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三、四年级会员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如能按时参加每周的俱乐部课程,也可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

5.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师师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周边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建立多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考虑课内外相互衔接的问题,使课内外实现高度的一体化。为防止部分锻炼价值较高、但较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出现没有学生选择的情况,学校可以把体育运动项目分成两大类,如必修类和任意选修类等。学生必须选择一项以上必修类的运动项目(如中长跑)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防护、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身体条件,确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初级班和中级班学生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以传授为主,高级班则应以辅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便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长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7.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其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需要从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点评等。体育教师要将学生的进步和潜能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还需注重建立完善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此外,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全面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最终效果评价紧密衔接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既考评学生的体育技能,也考评学生身体锻炼的实际效果,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