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多数学生的观念中,体育课就是打球、跑步,然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对体育课缺乏本质理解和认识,体会不到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1.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对自身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体育课程能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当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选择和体育锻炼计划的制订都要以学生自己的身体条件为依据。所以,学生要对自身的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制订出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计划。
3.增强学生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测试和反省等方式对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和锻炼计划进行控制和调节,及时改变学习策略和方法,对自己获得的能力、技能和知识进行及时评价,树立自信、扬长避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空间。
(二)打造“自主选择”的体育学习模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运用情况,适时打造“自主选择”式学习模式。这主要包括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使体育真正走向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努力提高体育学习质量。
1.“自主选择”体育学习时间
在大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形式是学分制,这种制度给予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不管是专项体育课,还是普修的体育课。除了学分制之外,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在保证与原有学分制同步管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选择”体育学习内容
学校应该不断地丰富体育课可选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高校需注意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教学管理。
在高校体育自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学侧重点。第一,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普修体育课上,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教材的内容供学生选择;在专项体育课上,在完成统一教学内容之后,尽可能留出适当的时间给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锻炼。第二,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对学习要求有严格的标准,并安排相应的人员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3.“自主选择”体育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此外,在不严格要求技术规范的教学内容时,不要限制学生的练习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内容的练习。例如,在进行篮球运球训练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个人独立、小组合作等不同模式学习运球,并且结合运球竞赛、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