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原则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原则

(一)以生为本

第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服务。因此,在组织各种体育锻炼和各种竞赛互动时,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唤起他们的体育运动热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中去,才能让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有扎实的学生基础。

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管理要以学生的健康运动为设计原则。在组织各项体育锻炼和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要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运动量,避免损害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

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对部分有安全隐患的体育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检查体育器材,要让教练指导学生的动作要领。同时,还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对学生的人身造成伤害。

(二)一体化原则

无论是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还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或是竞技体育俱乐部,都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建立健全逐级监督制度。由主管体育工作学校领导负责各种体育俱乐部总体规划的制定,同时负责督促检查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安排。体育俱乐部主任主要负责俱乐部工作计划进度的安排,检查每位老师工作的执行情况。各位老师要完成本人的工作计划,建立每一个同学的详细档案,以备查询。俱乐部里的学生体育骨干则主要负责召集体育俱乐部成员参加体育活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例如,组织各种教学比赛、裁判员工作以及监督学生的体育活动完成情况等,从而在俱乐部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层次化原则

因为受先天条件的制约,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而采用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育锻炼方法,这就是运动式教学法。无论是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还是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其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采用分层教学,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该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每一级的教学层次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水平,指导学生达到该体育运动项目的等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爬楼梯”,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进而完成预定的体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