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活动课程体系开发应用

二、我国高校体育活动课程体系开发应用

(一)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1.以健康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健康具有3个维度: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体育活动课程的健康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躯体健康方面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并能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体育知识与方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能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健康方面,能够运用适宜的体育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能自觉地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社会适应力方面,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和自觉学习体育的兴趣

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根据相关调查,各院校的领导对这类目标相关环节给予的重视和投入较为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我们认为,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目标的规划研究,必须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紧迫、更为核心的位置,从而使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更加旗帜鲜明地为新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3.以人文教育为基点,提高大学生体育认知水平

大学生通过教育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而且能获得整体的人生经历、整体的精神洗礼。体育活动课程并非不注重体育知识目标,但它更强调体育知识的综合性、及时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因此,我们在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放弃了知识目标的称谓,选用“认知目标”这一提法。知识目标是体育学科课程在中小学时期的首要目标,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则更强调直接经验和实践运动能力。“认知”含有认识、感知之意,更符合活动课程的精神实质。体育活动课程强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体育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加深和拓宽,而是强调大学生把学到的体育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之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有更加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这种认知目标取向有助于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整合。

(二)高校体育活动课程模式设计

1.课程体系

科学的体育活动课程体系是围绕体育活动课程目标建立起来的涵盖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关系、教学内容安排、单元规模、考核办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内容的教学体系。

2.课程设置

体育活动课程设置是指根据体育活动课程目标的要求,制定体育活动课程的形式、教学时数,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拓宽知识面,开设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论课。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纳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占体育课程总课时的20%左右。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开设后学生可以继续体育学习,也可继续获得学分。课程的类型可分为基础课、专项课、必修课、选修课、体育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时间安排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1—2项,每周2—3学时,第1学年开设必修活动课,第2—3学年开设选修活动课。体育课可由学校具体体育部门定老师、定班级、定内容向学生开课,也可让学生自选时间、自选内容、自选课程类型、自选体育教师。总之,各年级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与课时可灵活安排。

(三)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1.高校行政的领导和管理

(1)建立组织机构

第一,成立体育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教科研发展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体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做出正确决策,进行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第二,成立体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导小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必要时可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是起草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体育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体育教师正确进行体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促进体育教师同校内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第三,成立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按照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不同运动项目来分别组建。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订本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编写《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和《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分析学校现状

高校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分析。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即他们在学习体育学科课程时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体育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做出初步结论。另一方面是对本校及周边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调查本校和周边体育资源的优势,包括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器材与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体育课程资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明确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3)开展体育师资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执行者。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培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4点:第一,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能辨别和抵制体育活动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第二,明确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体育活动课程的含义及特点;第三,领会体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四,领会体育活动课程学与教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4)加强体育活动课程试验管理

学校行政对体育活动课程试验的管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活动课程的教学指导书(教师用书);第二,安排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活动场地(运动场地)、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部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2.高校体育教师小组的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程序

(1)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

学生的特别需要是指学生在体育学科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例如,一些学生对某一体育知识领域的浓厚兴趣,或对某些实践问题的特别关注以及对学科课程中某一内容的广度、深度不满足等,都属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体育教师小组需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和有关社会人士深入调查和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在调研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眼前需要,更要重视学生成人成才的长远需要;也不能只考虑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特别兴趣,还要关注学生对体育综合性学习的需要。此外,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要求也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只能择其正确意见而从之。

(2)设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

《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是由高校体育教师小组编写的关于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标准。它是教学指导书,是师生进行教学和有关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说明部分”主要说明体育活动课程的名称、开发的目的、适用年级和教学时数;“本文部分”规定体育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学习方式和实施建议。

(3)编写教学指导书

《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指导书》由导言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导言部分简要阐述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的特点、开发的目的、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法、指导工作的要求和方式方法。强调满足学生的特别需要,防止和反对按照高校领导层及体育教师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同时,要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思路,防止和反对“学科化”;本文部分,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所列本课程的主题或课题,设计富有开放性、弹性的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每一个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主要包括5项内容。第一,活动目标。即“多维”目标体系,以健康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以人文教育为基点,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水平;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和自觉学习体育的兴趣;以发展个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活动内容。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围绕课程的育人目标来选择。开设体育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获取体育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培养自身兴趣和个性。第三,学习方式。根据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的要求,确定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具体学习方式和方法。第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实施、总结评价四大步骤或四个阶段,以活动实施为主。在从活动指导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六大活动要素,即情境、问题、信息、思考、操作、总结,使这六大活动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实施建议。对学习活动的灵活组织、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体育教师恰当的指导提出参考性意见。

(4)进行课程试验

体育活动课程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正确理念指导下,围绕《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建议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检验和修订课程纲要及教学指导书,探索体育活动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为了完成课程试验的任务,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要制订课程试验方案,培训试验教师,组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究课,有步骤地进行小结和研讨。最后,按照课程试验任务的要求,提交研究报告和其他研究成果。